強化城市之“肺” 讓市民自由呼吸

2017-02-15 08:51:12|來源:新華社|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聚焦上海】強化城市之“肺” 讓市民自由呼吸

  新華社記者葉健賈遠琨

  根據此前上海徵求公眾意見的《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劃示規劃方案》,上海有4364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這意味著,超過五分之二的上海土地和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水域,都將被悉心保護。

  據了解,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中,一級保護區總面積約1189平方公里,為生態保護紅線的核心區域,主要是國家相關規定確定的禁止建設區域;二級保護區總面積3175平方公里,為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空間,包括重要水、田、林區域以及市域生態環廊空間。

  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有個被稱為“跑步聖地”的世紀公園,一圈剛好5公里的長度和綠樹環繞的橡膠跑道,吸引了眾多跑者來此朝聖。讓跑者更加振奮的是,在距離世紀公園不遠的地方,即將出現一片10倍於世紀公園的楔形綠地——張家浜楔形綠地。

  對於一線城市來説,張家浜楔形綠地的面積和配置堪稱“奢侈”。記者從浦東新區了解到,張家浜楔形綠地中有一片龍東森林,這裡規劃森林面積約200公頃,將引種十余萬棵大樹,為周邊城區帶來涼爽的微氣流。

  此外,張家浜楔形綠地還將運用生物修復技術改善水環境,實現蓄洪除澇、凈化水質、調節微氣候等效果。在張家浜楔形綠地的保護下,附近的金融中心陸家嘴、舉世矚目的上海自貿區和科技企業雲集的張江高科都將受益。

  按照上海的規劃,類似于張家浜這樣的楔形綠地,在上海中心城區還有7塊。楔形綠地和外環綠帶、近郊綠環、生態間隔帶一起,組成了上海市域內的生態空間體系,成為上海的“城市之肺”,凈化城市的空氣,守住頭頂的藍天。

  除了保護好城市內部的小生態,上海還在周邊劃定基礎性生態源地。其中,就包括被稱為“鳥兒天堂”的東海灘塗濕地。

  東灘地處是長江的入海口,是崇明島的最東端,也是290多種水鳥越冬棲息的天堂。候鳥遷徙帶通常達數千公里,有的甚至上萬公里。

  “就像我們開車,如果中途沒有加油站或服務區,車子不可能遠行,鳥兒也是一樣的。候鳥是自然環境優劣的一個重要指示。”東灘保護區工作人員吳巍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東灘歇腳的東方白鸛、黑鸛、白頭鶴、小天鵝、丹頂鶴、黑臉琵鷺等珍稀鳥兒越來越多了。據統計,今年來此越冬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已有60多只。”

  東灘和杭州灣灣區、長江及黃浦江水源保護區、淀山湖湖區和崇明三島等長江口島群一起,組成了上海週邊的五大基礎性生態源地,它們在上海周邊構建了一道“綠色長城”。

  無論是“城市之肺”還是“綠色長城”,守住生態保護紅線的目的,都是為了那片綠水藍天,讓市民可以自由呼吸。

  如今,清潔的空氣足以成為城市吸引力的組成部分。在生態保護紅線不斷加碼的情況下,上海在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空氣品質還在不斷改善。上海環保局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達到優良的日子有276天,比2013年多35天。其中,2016年,上海AQI為優的日子有78天,比2014年多了一個月,是近四年中最多的一年。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對現代都市同樣適用。未來,城市的吸引力不只在高樓大廈,更在於綠水藍天。(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