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資扎堆次新股 銀行板塊估值“新老劃斷”

2017-02-21 14:41:11|來源:上海證券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在多路資金的簇擁下,次新股板塊成為近期兩市的明星品種,張家港行、江陰銀行更是連續5個交易日漲停。

  數據顯示,來自上海、深圳、浙江等地的活躍遊資席位密集現身多只熱門次新股的龍虎榜單之上。而隨著短期內股價大幅拉升,部分次新股在市凈率、市盈率等估值指標上已嚴重偏離行業平均水準,這一現象在傳統低估值的銀行板塊表現得尤為明顯。

  受春節假期影響,兩市節後出現新股發行的短暫“空窗期”。在經歷了上週四個交易日合計8隻新股申購後,本週更是僅有一個交易日共2隻新股可供申購。在此背景下,次新股板塊節後異動明顯,多只個股短期內大幅上漲。

  曾被稱為“最不賺錢新股”的張家港行便是典型案例。公司股價上市後第五個交易日即打開“一字板”漲停,若以當日成交均價計算,網上申購中簽該股的投資者單簽收益不足2500元。而開板後公司股價並未出現明顯回調,隨即再度上漲,並實現連續5個交易日漲停。受此帶動,多只于2016年下半年上市的次新銀行股波動明顯,吳江銀行、常熟銀行、無錫銀行等個股最近5個交易日最大漲幅均超過20%。

  券商次新股近期表現同樣可圈可點。其中,2017年初上市的中原證券近期收穫兩個漲停,近7個交易日累計漲幅超過34%;上市尚未“滿月”的中國銀河近日累計漲幅同樣超過三成,並不斷刷新上市以來的股價新高。

  對此,申萬宏源認為,隨著新股發行常態化,新股上市後開板漲幅將進一步下滑,從而帶動部分優質次新股提前開板。同時,由於次新股流通股本和市值偏小、中短期大股東減持壓力小,多重因素為次新股帶來較大的股價彈性。

  龍虎榜數據顯示,活躍遊資成為近期次新股上漲背後的最大推手。以張家港行和江陰銀行為例,大量具有代表性的遊資席位近期頻繁現身於這兩隻個股的榜單,如深圳金田路、中信證券上海淮海中路等重量級一線遊資,浙商證券紹興解放北路等浙江遊資以及東海證券廈門祥福路等廈門遊資。

  事實上,以遊資為代表的短線資金並非首次大舉參與次新股炒作。去年11月,通用股份、來伊份、正平股份等多只個股短期內大幅上漲超過50%,其背後亦出現深圳金田路、中信證券上海溧陽路、中信證券上海古北路等多路活躍遊資的身影。

  市場人士表示,相較于投資屬性而言,當前次新股交易屬性較強,建議投資者理性對待。以2月16日收盤價計算,5家次新農商行平均市凈率估值已達到2.9倍,其中張家港行和江陰銀行已分別達到3.53倍和3.34倍市凈率,相較非次新銀行板塊1倍左右的市凈率估值水準而言,次新農商行板塊估值已處於高位。而從市盈率指標來看,5家次新農商行的動態市盈率均超過24倍,其中張家港行、江陰銀行的動態市盈率更是超過40倍,大幅高於非次新銀行股約6.6倍的平均水準。

  而從歷史表現來看,伴隨著個股估值向行業平均水準的靠攏,次新個股在經歷短期內大幅上漲後往往表現不盡如人意。以去年11月大漲的正平股份為例,公司股價在快速拉升後已連續兩個月持續走低,期間股價由最高34.36元一度跌至最低15.55元,最大回撤幅度超過50%。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次新股行情或許也預示著未來的銀行板塊將出現分化格局。申萬宏源分析師王叢雲表示,根據近5年數據,不同銀行股之間周漲跌幅相關係數平均為0.73,在所有行業中同步性最高。然而展望未來,大量小市值、高彈性銀行股將帶來板塊新的分化格局,銀行股投資邏輯也將隨之變化,銀行板塊精選個股時代將加速來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