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權鬆綁新政頻出 解決人才改革“三不”問題

2017-03-08 09:12:50|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2017年3月2日,上海楊浦區發出該區首張《外國人工作許可證》,發放對像是美國籍高級工程師殷允朋;2017年2月23日,上海長寧區首批三張《外國人工作許可證》産生,獲得者是三位韓國籍飛行員;2016年12月13日,上海浦東新區首張《外國人工作許可證》産生,獲得者是美籍華人、生物科技企業CEO毛晨。

  更早一點,2016年11月3日,法籍學者卓爾清拿到了全上海第一張《外國人工作許可證》——“兩證整合”是指把原來的外國專家證和外國人就業證整合為外國人工作許可證,簡化辦證申請材料,為外國人才來華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人才重鎮上海,在中國的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中敢為人先,不斷創造突破性的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務,想方設法打開納才之門。

  新政頻出

  尋找人才國際競爭比較優勢

  到2015年末,上海共有常住外國專家9.3萬餘人,2015年上海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和外國人就業許可審批總量約為15萬件,涉及近4萬家用人單位。

  “兩證整合”之前,到中國就業的外國人有時甚至分不清該辦外國專家證還是外國人就業證。改革之後,外國人來中國就業不用再做選擇題,申請證件的材料也得到簡化,不用再提交單位申請函、許可存根、中外文個人簡歷等等。

  “兩證整合”不是簡單地合併兩個許可,而是通過整合,實現管理制度的創新、服務品質的優化。今後,外國人來華工作在全國範圍內將實現統一管理,國家啟用了“外國人來華工作管理服務系統”,“一網”管理外國人來華工作,內容包括網上受理、網上預約、限時辦結、實時查詢、過程留痕、全程監察。正式版《外國人工作許可證》,擬採用RFID卡,卡面註明照片、姓名、護照號碼等信息,並逐步實現與外交、公安、海關、稅務、教育、人社等部門互通互認。

  為了實現“前臺”和“後臺”共同的整合,人才服務部門作了一番準備。近期到楊浦區的試點窗口辦理業務的申請人會發現,原來的就業證業務被整合到了新增開的“外國人工作許可”窗口,流程上進行了新老合併,現場配備有中英文對照的叫號機、引導牌、流程圖等。

  進入“科創節奏”的上海,人才制度“新”字頻出,“兩證整合”只是其中一樁。2015年7月,上海發佈人才新政“20條”,成為科創中心建設總體行動的第一個配套實施方案;2016年6月,公安部出臺十二條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出入境新政,允許上海先行先試,降低永久居留證申辦條件、放寬外籍人才就業年齡、簡化入境和居留手續等;2016年9月,上海在公安部“十二條”基礎上做改革加法,推出人才新政“30條”,對“20條”進行優化、加強、升級;2016年12月,公安部出臺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出入境政策“新十條”,給予外籍華人居停留和永久居留突破性的便利,並把政策覆蓋面拓寬到“雙創”地區先行先試。

  上海需要依靠改革,摸索一套科學規範、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尋找人才國際競爭比較優勢。

  放權鬆綁

  釋放人才紅利和科技紅利

  截至2015年底,上海共有黨政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總量476.39萬人。這支規模龐大的人才“雁陣”,有太多潛能尚未“引爆”,能否給人才“放權鬆綁”是問題的關鍵。

  上海市委組織部介紹,“我們把推動人才管理制度創新的著力點放在推進下放權力、放大收益、放寬條件、放開空間上,努力把權和利真正放到市場主體手中”。

  在人才管理制度方面,上海有“雙自聯動”的獨有優勢。上海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改革平臺,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才體制機制創新。

  在創新創業激勵機制方面,上海正在暢通科技成果轉化“紙變錢”的通道,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以財富效應激發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釋放人才紅利和科技紅利。

  這種嘗試是循序漸進的,比如,人才新政“20條”把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國防、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下放給高校、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可以將科技成果轉化所得收益的70%以上獎勵給研發團隊。但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凈收入怎麼界定?獎勵標的怎麼確認?到了“30條”,這個問題有了答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扣除其處置過程中直接費用後,其凈收入的70%或以上可用於獎勵個人和團隊,收益分配事先有規定或約定的,按照規定或約定進行———成果轉化收益變得可操作、可執行、可落地。

  有時候,一步不到位,兩步不到位,還要等第三步。比如,人才“20條”提出,股權獎勵收入可在五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人才“30條”在此基礎上提出實施股權獎勵遞延納稅試點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給予個人的股權獎勵,遞延至取得股權分紅或者轉讓股權時納稅。這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科技人才的稅負,但目前個稅起徵點低、累進稅率高(最高達45%)的現狀,仍然不利於調動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積極性,市委組織部表示,類似問題“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研究解決”。

  鎖定“三不”

  提高政策的顯現度

  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是系統性問題,組織部門發現,改革中的難點與癥結,往往在於“三不”問題,不協調、不配套、不落地,單個部門往往只能解決問題的一個側面,具有跨部門的典型特徵。

  2017年,上海將重點鎖定並聚焦四個“三不”問題,著重提高配套細則之間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比如會同財政、教育、科技等部門,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凈收入界定”協調機制;會同財政、教育、科技等部門,建立“全市人才培養計劃”相互銜接機制,構建覆蓋人才不同發展階段的資助體系,做到培養計劃間“有銜接、有梯度、不重復”,提高培養資金資助效能。

  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須以提高政策的顯現度和人才的感受度為目標。2017年,上海將進一步推動浦東張江核心園和楊浦區,開展人才辦事窗口“無否決權”試點改革。尤其是在張江核心園,簡化服務流程、整合服務資源、下沉審批事權,依託浦東國際人才城,建設高層次人才“精品服務”示範窗口,重點提供定制化、個性化、便捷化的精品服務。

  同時,上海還將開展人才“30條”實施情況跟蹤督查,擬採取“專項督查和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方式推進督查調研。擬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委託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開展人才“30條”實施成效的全方位評估,包括政策知曉度、滿意度、感受度,存在問題和改進建議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