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在滬引發就業倍增效應

2017-03-20 08:18:2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90後創業團隊“水晶門”聯合創始人俞人龍最近發佈了一則招聘啟事,希望為團隊再增加1名實習生。這個團隊2016年才剛上線産品,眼下已有4名全職人員,希望在今年再創造1到3個全職崗位。

  更多類似“水晶門”的創業團隊正在上海多種多樣的眾創空間中求賢若渴。眼下,上海各種形式的眾創空間數量已經突破500個,按每個眾創空間容納50個中小型創業團隊、每個團隊平均4人保守估計,上海中小型創業團隊創造的就業崗位已突破10萬個。

  大型“雙創”企業産生的就業崗位數量更是驚人。不久前,一條“快遞員跳槽送外賣”的消息讓人們關注到快遞員、配送員這兩個崗位。但提供崗位的企業認為,這些崗位來自於電子商務、網絡配餐等新興業態,其實與各種高技術含量的崗位聯繫在一起。來自“餓了麼”的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2月,上海配送崗位員工數達到2.68萬人;同時,公司總部的技術及管理部門員工數量達到2718人,比去年增加了78%。

  種種跡象顯示,不論是成長中的中小型“雙創”團隊,還是發展壯大中的新興業態企業,“雙創”引發的就業倍增效應已經在上海顯現,不同學歷、不同能力的求職者,都有機會在“雙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也表示,預計今年全市將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幫扶引領成功創業1萬人。

  企業鼓勵年輕人“一展身手”

  職場社交平臺領英最近組織了一場創業公司CXO招聘專場。所謂“CXO”,是指創業公司中的高管職位,比如首席運營官COO、首席財務官CFO等。領英發現,平均每個高管職位被申請38次,説明創業企業對於當前職場人士的吸引力非常大。

  同時,領英統計分析平臺上的職業信息發現,在創業人數所在地排名中,上海的互聯網創業者以30%的比例在全國所有城市中處於領跑地位,僅次於佔比31%的北京。復旦、上海交大學子的創業熱情也在全國高校中排名靠前,擁有這兩所學校教育背景的互聯網創業者佔大學生創業總人數的6%。

  對於這些統計數據,俞人龍也有體會。他們的産品是用互聯網手段展示新的就業崗位,在對接崗位發佈者和求職者的過程中,他們直接感受到年輕人對“雙創”的熱情:一方面,雖然很多“雙創”企業規模並不大,但能夠給年輕人充分的才能展示空間,很多年輕人一畢業就有機會成為“CXO”。創業企業對“一展身手”的鼓勵,大大吸引了年輕人,使得小團隊的“招人難”問題得以緩解。俞人龍説:“在我們接觸的求職者中,約50%的年輕人願意加入創業團隊”。

  另一方面,“雙創”還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前不久,“水晶門”的官方公眾號推送了一條《創崗小助手|做自己喜歡的事,帶著股權去創業》的信息,介紹了一名年輕人怎樣在創新企業中創造新崗位的故事。俞人龍覺得,創業與就業的正向效應越來越明顯:“就算一個團隊只有4個崗位,1000個團隊就能有4000個崗位,上海的創業者那麼多,創造的就業崗位數量自然可觀。”

  新業態新崗位轉向規範化

  在上海因“雙創”而誕生的新崗位中,不可不提外賣配送員、快遞員等數以萬計的新職業。“餓了麼”、京東等規模已經不小的創新企業為那些學歷不高但勤勤懇懇的求職者提供了發展空間。

  李康軍成為配送員不過1個多月,此前是一名快遞員。説起為什麼跳槽?他的答案很簡單:“收入高”。他告訴記者,跳槽的直接原因是聽説配送員收入比快遞員高,實際工作之後發現,就職企業的管理方式可圈可點:“快遞公司的很多配送站點都是私人承包,管理不規範;轉為配送員以後,發現就職企業的規矩比較多,不僅有安全培訓,對是否安全行車還有獎懲制度;不過對應的,是收入和福利有保障。”

  也有不跳槽的快遞員。京東快遞員劉桂來在這個崗位上就已經工作了兩年多,而在與他同一個配送站的夥伴們中,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的也為數不少。為什麼不跳槽?答案也很簡單:“管理規範。”原來,京東採用的是自建物流體系,所有快遞員都與京東直接簽勞動合同,除了保證快遞員的“五險一金”外,公司還根據快遞員的工作性質,設有通訊、防寒防暑、特殊環境、交通工具等30多種福利待遇及補貼。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表示,快遞員、外賣配送員都是“雙創”的産物,這些崗位正從一開始的粗放型管理向規範化管理轉變。

  眼下,部分快遞企業遭受的“跳槽”恰恰體現出規範崗位對求職者的吸引力。在上海,企業對規範用工的意識更強一些,雖然加速了行業洗牌,但最終結果將使“雙創”産生的就業崗位發揮出更加積極的社會效應。

  內涵延展,創業帶就業特色鮮明

  對於新業態帶來的就業潛力,阿裡巴巴曾以電子商務為例,公佈過一組數據:整個電商生態為數百萬大學生和年輕人提供了1500萬個直接就業機會,並在關聯産業産生了超過3000萬個間接就業機會。

  不過,電子商務已經不能囊括當下“雙創”的內涵,“雙創”創造的崗位更加多樣。阿裏研究院就業研究負責人、北京交通大學兼職教授郝建彬指出,形形色色的“雙創”團隊帶來了多樣、靈活的就業崗位,就業邊界呈現擴大化的新趨勢。具體來説,機器能力的持續強化使人類的部分體力、腦力負荷得以解放,也伴隨著落後産業和就業機會的淘汰和消亡。然而,勞動者又總能在新的産業領域實現價值,勞動及就業的內涵、邊界也隨之延展。

  在上海,不同的“雙創”方式産生的就業崗位呈現出不同特色。比如,漕河涇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六大承載區之一,高科技是這裡最大的特色,園區內以科技為核心的“雙創”企業已經創造了25萬個就業崗位。擁有多家創客空間的螞蟻計劃則主打教育創新,旗下的“雙創”團隊産生了大量“互聯網+教育”崗位,包括醫療服務教育、早教科技等。而螞蟻計劃最新的動向,是通過教育這一主題,激發出更多食品行業的“互聯網+”新崗位。在食品行業經驗豐富的冠生園集團已經與螞蟻達成合作意向,計劃從食品這個細分行業切入,通過雙方共同冠名建立雙創基地、雙創基金、眾創學院等,讓更多有志於食品安全、食品生産創新的年輕人找到自己的發展天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