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界”裏的非遺“小世界”

2017-03-20 09:33:0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試運行期間,上海絨繡等非遺傳承人亮相大世界。 海沙爾 攝

圖片默認標題

更多的現代設計師參與到非遺的再創造中。 海沙爾 攝

  (見習記者張熠)修繕一新的大世界開放在即。這棟穿越百年時光的建築,定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態傳承,內設非遺展覽、非遺表演、非遺傳習、數字非遺、非遺美食五大功能業態。步入其中,竹編、磚雕、面塑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精粹,令人恍若進入獨具魅力的“非遺小世界”。

  推廣非遺,少不了“活態”傳承

  一進門,迎面放置著的便是作為大世界經典記憶而留存的12面哈哈鏡。鏡面斑駁,在凹凸不平中倒映出或胖、或瘦、或高、或矮的變形了的身影。結伴而來的老遊客對著鏡子哈哈一笑,帶著那歷經時光卻永不言老的“童心”。

  上海大世界初創于1917年,建築風格獨樹一幟。其主體建築按同心弧形排列,中央露天劇場曾是不少滬上名角的發跡之地,如今將成為傳統戲劇、雜技魔術的展示空間。南北相貫的白色天橋環繞著露天劇場,猶如九曲回廊,上下拾級相通,可直接通往各展示樓層。

  二樓是戲曲茶館的所在地。一張張八仙桌配上長木凳,正是茶館的模樣。每天10時至12時、14時至16時,“茶館”裏熱熱鬧鬧,民樂演奏、評彈、戲曲電影等曲藝類目循環展示。

  從“茶館”轉出來,原生態的非遺展廳就在附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東陽竹編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何福禮的竹編作品令人眼花繚亂。其中既有實用性為主的竹籃子、竹簍等,也有獨具藝術魅力的龍鳳竹編盤。遠道而來的東陽面塑與磚雕也各有特色。

  推廣非遺,少不了“活態”傳承。現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上海顧繡代表性傳承人錢月芳正在展廳裏忙著繡白頭翁、喜鵲等18種鳥類,為的是整理出18種鳥類的針法,以後裱成冊,方便留檔、解説與教學。樹榦、爪子等用到黑色繡線的部分已基本完工。參觀者圍成一團,年齡小的感慨繡線之細膩,年齡大的忙著詢問完成一幅繡品需要多長時間。錢月芳不厭其煩地一一講解。“刺繡就像作畫一樣,想要什麼,就繡出什麼。從什麼都不懂的繡娘開始,三年練基本功,可以出作品,十年能比較精通,二十年速度上去了,三十年開始有自己的設計,等到四十年,積累經驗,就能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講解完畢,人群心滿意足地散去,她重新拿起一針一線,繼續忙活起來。“我在家裏也一樣,不喜歡看電視,從早繡到晚。”工夫到了,才能心中有繡品,不負“畫繡”之名。

  利用新科技,變幻全新藝術形態

  如果説二樓是將綿延數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原封不動地展現出來,那麼三樓的“非遺再設計——光陰盒子”展,則是利用新科技,將非遺文化變幻出全新的藝術形態。光影藝術家JUJUWANG的作品《雲屋》,以有800年傳承歷史的手工傣紙為基本材料,用鐳射雕刻出形態不一的雲朵,每片雲都以魚線懸挂在白色支架上。有位上海阿姨在展廳志願者的建議下,拉動了魚線,此時一片片雲恰似隨風飄動,在白色的墻壁上、地板上投射出紛繁的影子,令人恍若置身淳樸、清新的大自然中。藝術家王楊為大世界開幕特別定制了裝置藝術《繁花》,她從貴州召集了100個繡娘,利用十多種傳統技藝繡出的小繡片,放置在萬花筒般的鏡面裝置中。從裝置外部的多個觀景窗往裏看,每次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景象。也有參觀者站在藝術家陳航峰的剪紙作品前,細數其中蘊含了多少品牌logo。這組被創作者命名為《瘋狂標誌》的剪紙作品,外形是漢字“福”“祿”“壽”“喜”,裏面的鏤空處則藏著麥當勞、耐克、阿迪達斯等耳熟能詳的logo,傳統與現代有了頗具戲劇性與幽默感的相遇。

  三樓是非遺傳習教室的所在地。14時,對景泰藍製作工藝感興趣的參觀者早早等候在教室裏,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吳林是現場的活動導師。“景泰藍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忽必烈兄弟進軍西域,將大食國藝人和釉料帶回,與中原大地的冶煉技術結合,形成了景泰藍藝術。”他帶領聽眾由淺入深地熟悉掐絲琺瑯的前世今生。四樓劇場裏的非遺舞蹈劇《重返狼群》的演出時間並不固定,需要提前預約觀看,想一飽眼福的觀眾記得提前做好功課。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展示也是大世界的一大亮點。二樓的數字非遺展示廳裏,上了年紀的奶奶呼朋引伴,一個舉起手,一一點選機器上的各民族服飾;一個站在旁邊,隨時拍照留念。看著顯示屏上穿著印度服飾、英國服飾的自己,每個人都樂呵呵,直説“真好看”。四樓的VR展廳,則將參觀者帶回上世紀30年代的榮記大世界,老上海的弄堂叫賣聲裏,可以賞皮影、看面塑。此外,每層樓的公共空間,各配備著不少電子設備,參觀者在閒暇之餘,可以隨意點選,了解傳統文化的小知識。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命力在於“鮮活”。變身“非遺展廳”的大世界裏,靜態非遺展品結合了動態展示、解説,傳統文化在新科技中煥然一新。每個流連忘返的參觀者,都將是非遺傳承的星星之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