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零差評” 重拾內心深處的文化渴望

2017-03-21 13:26:11|來源:光明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文化大文字】《朗讀者》“零差評” 重拾內心深處的文化渴望

京劇余派老生王珮瑜(右)在《朗讀者》現場。資料圖片

【文化大文字】《朗讀者》“零差評” 重拾內心深處的文化渴望

《朗讀者》節目海報。資料圖片

  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各方好評不斷。在2月18日第一期節目播出後,該節目在豆瓣上的評分就已經高達9.0分,在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榜上連續兩小時排名第一,張梓琳、許淵衝等嘉賓的名字紛紛登上微博熱搜,許淵衝先生多部作品也登上噹噹圖書板塊熱搜榜……《朗讀者》收穫了觀眾“零差評”的好口碑,被追捧為“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

  將值得尊重的生命與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

  《朗讀者》採用“明星結合素人”的嘉賓陣容,既有著名作家麥家、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們熟悉的名人,也有來自四川金堂縣的周小林、殷潔夫妻倆這樣的普通百姓。節目將他們的人生故事與文學佳作相結合,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這是節目製片人、主持人董卿在《朗讀者》中的開場白。

  “做《朗讀者》,一方面是因為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應該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另一方面是我個人的興趣,我對文學很感興趣,同時對人也很感興趣。”董卿認為,“從《朗讀者》中像是尋找到了其高吻合度,因為這檔節目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讓時代背景和個人興趣同步共鳴。”

  總導演之一田梅認為,真誠是《朗讀者》最大的特點。事實證明,“非市場化手段”一樣能夠贏得收視率與口碑雙豐收。當下,藝人參加真人秀綜藝的片酬水漲船高是公認的事實,但田梅認為,《朗讀者》在邀請嘉賓時更多是靠真誠與情懷而非其他,“很多人是花錢請不來的,比如馬雲先生,他很願意參加我們的節目”。

  “節目為觀眾打開了斑斕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類共通的,它讓我們團結在一起。”對於這樣一個清新脫俗又平易近人的節目的走紅,另一位總導演劉欣並不感到意外,他認為隨著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級,文化類綜藝確實迎來了“突圍”的時機,“直擊觀眾內心最深處的那份感動,才能引發最大程度的共鳴,做到這點很難,但是卻很重要。”

  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

  飽含書卷氣,是這檔綜藝的另一顯著特徵。朱自清在《文學的美》一文中寫到:“文字的藝術,材料便是‘人生’。”當一對來自四川的普通夫婦念起《朱生豪情書》中的語句,“不要愁老之將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愛”,我們很難不被感動;翻譯家許淵衝已96歲高齡,卻仍堅持每天工作至淩晨三四點,説到動情處,他感慨“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於你記住了多少日子”,我們心中也很難不起敬意。

  “理學家朱熹説,凡讀書需字字讀得響亮。朗讀是一種學習方法,但更多時候,朗讀也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風化人,也正是我們做這個節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文匯報首席記者王彥談道:“漢語之雅馴,文化之寬廣,情感之豐厚,全都在節目不疾不徐的節奏中漸次打開。”

  為了讓《朗讀者》能擁有期望中的獨特氣質,董卿邀請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作家劉震雲、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還邀請了著名作家鐵凝、王蒙、余秋雨、馮驥才擔任文學顧問。在朗讀者的選擇上,不管公眾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標準是必須具有閱歷和感染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感。而至於讀什麼,節目策劃之一的劉震雲認為: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他們讀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産生怎樣的共情。説到底,《朗讀者》想做的是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將每個人連接到一起。

  文化類節目未必“冷”

  “我參加《朗讀者》,是因為看了第一期以後,聞到了它的氣息,這是一個在泛娛樂時代下的反時尚節目。如今我們正缺少這樣的節目。”節目嘉賓麥家説,“《朗讀者》讓你可以感覺到它在向經典致敬,那種莊重性正是時下所需要的東西。”

  目前,每個省會城市的電視臺都有一兩檔自稱為“金牌節目”的綜藝節目,各地方檯也或多或少“跟風入市”,砸錢做綜藝、搞真人秀,但真正值得一看的節目卻寥寥無幾。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發文點評:“如今越來越多沒營養的綜藝節目佔據了市場的主體,而《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這才是真正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朗讀者》證明文化類節目未必‘冷’。”

  “其實文化類節目該怎麼突圍,我覺得首先還是我們期待著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有所改善。”董卿説。《朗讀者》節目組除了把這份對精神文化的尊重移植到節目中來,還在節目之外扛起了更多責任。節目組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城市設置的流動朗讀亭引起很大反響。作為節目的一個“強設置”,在劉欣看來這能起到情感上的紐帶作用,“走到朗讀亭,借助朗讀,把我們每個人聯繫到一起”。而這也是節目貼近性的一種體現,他説:“我覺得很多人都有傾訴情感的慾望,我們只是幫他們找到了一個出口而已。”

  (記者 朱蒂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