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鐘菡
台北“兩廳院”音樂廳舞臺21日晚迎來一位熟悉的老友——上海交響樂團,兩岸藝術家“合璧”共演“海上音畫”。
仿佛沉浸在滄桑歷史回憶裏
音樂會在上海交響樂團駐團作曲家朱踐耳極具中國韻味的《節日序曲》中拉開序幕,中國傳統節日的熱鬧情景躍然眼前。交響詩《北平衚同》緊接其後,這是作曲家阿甫夏洛莫夫生活在上海期間的代表作。音樂緩緩停止時,觀眾仿佛仍沉浸在滄桑歷史回憶裏,全場鴉雀無聲,片刻之後,掌聲雷動。為體現兩岸交流互動,上交還特邀出生於台北、活躍於世界舞臺上的中提琴演奏家李捷琦共同演繹《c小調中提琴與樂隊奏鳴曲》,展現中提琴音色溫暖醇厚、內斂而真誠的獨特魅力。謝幕時,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率領樂團加演一曲蘊含濃郁中國風情的《良宵》。
據了解,2016年第18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及吹笛人室內樂團受邀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奏響“台北音樂周”。時隔近半年,應台北市文化局邀請,上海交響樂團在余隆的帶領下回訪台北,以音樂奏響兩岸文化交流新樂章。這次演出是上交第四次赴臺演出,也是2010年上交赴臺宣傳世博會後再次赴臺交流。7年前的演出場景還歷歷在目,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感慨:“同根同源的兩岸同胞同心協力,共同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展現不同年代的城市文化
作為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上海文化聯誼會、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主辦的第七屆海派文化藝術節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演出曲目經過千挑萬選,為台北觀眾獻上一道獨具海派風情的文化大餐。
21日下午,余隆率領樂團進行了演出前的緊張排練。他極為嚴苛,不時地停下來,強調《北平衚同》的開頭聲音再柔和一點、輕一點。“這個作品很多人只聞其名,未見其聲,整部作品像一個老洋片,透過它,可以看到老衚同裏從早上到夜晚的生活景象。”余隆出生於上海,卻在北京生活了近20年,《北平衚同》正是描述作曲家從上海弄堂遙望北平衚同的情境,“衚同”的回憶裏,夾雜著“弄堂”情結。
周平介紹,不同於之前的互訪演出,此次演出在曲目選擇上更注重音樂背後的故事,用音樂來反映樂團138年的歷史和城市發展脈絡。“觀眾不會僅僅滿足於傳統的經典曲目,我們把《節日序曲》《北平衚同》等作品帶到台北來演繹,也把一個城市不同年代的文化故事帶到台北來。”(台北3月21日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