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發起領銜大科學計劃

2017-04-07 08:17:57|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首頁頭條1】上海科學家發起領銜大科學計劃

在依託復旦大學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成立的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內,實驗人員正在進行高水準的科學研究。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本報記者 姜澎 沈湫莎

  一項由上海科學家發起的國際合作大型科學研究項目——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的國際合作計劃正進入全面啟動前的最後階段,這個由中國科學家發起並領銜的國際大科學研究計劃,由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教授等學者主持,數百位全球科學家參與,被認為將破解人類生老病死的奧秘。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經歷多年積累,從曾經只能爭取參與國際合作項目,到現在領銜國際科學研究大項目,上海科學家們正通過組織、主導和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計劃,為科創中心的建設提供牽引力和推動力。

  從承擔大計劃中1%的工作到發起大科學計劃

  表型組是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産生的所有個體表徵,繼人類基因組之後,被國際科學界認定為是解決人類生老病死、實施精準醫療的一個新途徑。我國科學家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表型組研究,最近幾年,我國又加大了對這一領域的投入。據中國科學院有關負責人介紹,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學國際合作研究計劃大約有51項,大多數由發達國家發起。包括1990年實施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是由美國等發達國家發起的,中國科學家最終承擔了其中1%的工作,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中國科研領域的一大進步。

  市科委總工程師傅國慶告訴記者,大科學計劃是發達國家和地區參與全球創新網絡,配置世界科技資源的一種方式,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研項目已在我們國內萌芽,其中不少“産自”上海。

  由上海交通大學粒子物理宇宙學研究所所長季向東教授等領銜的在四川錦屏山地下的暗物質探尋,是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合作科研項目。

  季向東表示,由國際眾多科學家們合作的科學研究計劃不僅是一個國家科學實力的標誌,更需要提出者在某一領域洞察先機,提出世界科學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尤其是最近五年中,越來越多的海歸學者回到上海,人才集聚效應使得滬上學者有能力也有資源發起各類國際合作的大科學項目。金力教授就曾任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委員,還參與了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後基因組時代”戰略路線圖的制定。季向東也是從美國馬裡蘭大學全職回國。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菲爾茲獎的獲得者在內的一批外籍學者也開始加盟滬上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這也為我們發起國際科研合作項目提供了條件。

  基礎科研諸多“首次”“之最”在上海誕生,科學家有了底氣

  基礎研究領域的許多“首次”和“科研領域的之最”在上海誕生,這為上海的科學家們提出或發起國際科學研究大項目提供了條件。

  就在本週,復旦大學宣佈,全球最大的腦科學數據庫已落戶該校。這個數據庫包含美國腦連接組計劃採集的1000個人腦掃描數據,英國生物銀行投入約5.8億英鎊採集的50萬人全基因組和1萬個人腦影像數據,復旦類腦智慧研究院採集的1000例以上精神分裂症、1000例以上抑鬱症、2000例以上自閉症腦部數據。

  “這個數據庫為我們研究抑鬱症、腦卒中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復旦大學類腦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告訴記者,這個本身就是國際合作建成的大數據庫,現在正為中外科學家們聯手破解人類大腦疾病的奧秘提供各種可能性。

  今年10月,一場規模盛大的量子物理高端研討會將在上海舉行。季向東説,許多科學靈感是從交流中産生的,讓上海成為全球科學家的聚集地,有助於大科學計劃的萌芽。大科學計劃是發達國家和地區參與全球創新網絡,配置世界科技資源的一種方式,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研項目已在我們國內萌芽,其中不少“産自”上海。

  由上海交通大學粒子物理宇宙學研究所所長季向東教授等領銜的在四川錦屏山地下的暗物質探尋,是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合作科研項目。

  季向東表示,由國際眾多科學家們合作的科學研究計劃不僅是一個國家科學實力的標誌,更需要提出者在某一領域洞察先機,提出世界科學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尤其是最近五年中,越來越多的海歸學者回到上海,人才集聚效應使得滬上學者有能力也有資源發起各類國際合作的大科學項目。金力教授就曾任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委員,還參與了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後基因組時代”戰略路線圖的制定。季向東也是從美國馬裡蘭大學全職回國。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菲爾茲獎的獲得者在內的一批外籍學者也開始加盟滬上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這也為我們發起國際科研合作項目提供了條件。

  上海在基因組學、蛋白質、腦科學、再生醫學、量子、納米、金屬催化等前沿領域不斷開拓新領域、開闢新途徑、開創了新的研究方法。據統計,上海科學家去年在《科學》上發表論文18篇,佔全國28.1%,在《自然》上發表論文7篇,佔全國的46.7%,在《細胞》上發表論文4篇,佔全國的40%,這一切使得上海科學家有了向全球發起大科學項目的底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