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條助力科創中心建設有亮點

2017-04-07 08:19:2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本月初,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8吋超越摩爾研發中試線”的首臺設備進場,計劃6月全部設備安裝、調試完畢。預計第三季度,這條在市政府支持下,耗資數億元打造的中試線將進入試運行階段。屆時,上海、外省市乃至國外的研發人員將利用8吋線,進行微機電系統和各種感測器的工藝研發,其成果在手機、物聯網、機器人等領域有廣泛用途。

  2015年5月,市委、市政府發佈《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共22條,從體制機制上提出一系列改革創新之舉。“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重點建設若干共性技術研發支撐平臺”,就是其中一項舉措。如今,上海微技術工研院等一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正快速發展,在多個産業領域研發、轉化共性關鍵技術。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也是“22條”制度創新的一大亮點,已催生上海理工大學太赫茲技術等一批案例,讓科研人員獲得了“真金白銀”。

  打造“四梁八柱”支撐産業

  雖同屬於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四梁八柱”,但與聚焦基礎科技的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不同,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側重産業技術創新,支撐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目前,本市已規劃首批18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涵蓋生物醫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創新創業服務等領域。

  上海微技術工研院是18個平臺之一,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組建,主要瞄準“超越摩爾”。眾所週知,積體電路行業有一條摩爾定律:在價格不變情況下,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和性能,每隔18—24個月會提高1倍。然而,業界還有“超越摩爾”一説,意指非數字、多元化半導體技術與産品(如感測器)可以在成熟的工藝生産線上研發,而無需遵循摩爾定律,在工藝尺寸上越做越小。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感測器市場急劇擴張,加速度感測器、陀螺儀、磁感測器等已成為手機標配。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曦認為,上海擁有國內一流的積體電路研發和産業基礎,應實施超越摩爾計劃,爭取在這一領域與國際領先水準並行。在市科委支持下,上海微技術工研院近年來加速發展,已孵化出10余家物聯網領域的高技術企業。“8吋超越摩爾研發中試線”則堪稱“鎮院之寶”,建成後有望吸引全球企業、科研機構與之合作,使微技術工研院成為超越摩爾領域的國際創新中心之一。

  推出成果轉化上海“三部曲”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不僅要創建新型研發組織,還要在法律、政策層面形成合力,激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22條”提出“加大創新創業人才激勵力度”,“允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歸屬研發團隊所得比例不低於70%”,發佈後3個月,上海高校首個“不低於70%”的案例誕生——上海理工大學決定將第三方機構估值的4件太赫茲技術專利,以無形資産投資成立一家企業,並將所持股份的80%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團隊。上海理工光電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介紹,近年來,他領銜的團隊研發出兩种太赫茲人體安檢儀樣機,還研發出太赫茲譜儀,可用於藥品、毒品、腫瘤細胞等多個領域的檢測。

  好事多磨,工商部門在辦理股權轉讓手續時,要求校方提供市教委批件,因為高校持有的股份是國有産權,按照國資管理規定,單位將國有産權無償轉讓(獎勵)給個人,需要主管部門審批。然而,“22條”提出“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不再審批或備案”。是遵循這一指導意見,還是按原有的國資管理規定操作?市科委、市教委、市工商局為此召開兩次專題協調會,最終達成共識,讓太赫茲科研團隊僅憑學校文件就獲得了股權獎勵。

  市科委主任壽子琪表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積極作為、加強協調。為貫徹落實國家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精神,今年,本市將頒布《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在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方式、勤勉盡責制度、收益分配製度等方面形成突破。同時,還將出臺《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16—2020)》,與《條例》《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意見》(“22條”配套文件)組成上海地方“三部曲”,全面推動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産學研協同催生工博會金獎

  制度創新釋放了科技創新活力,近年來,上海在一批重大戰略項目和基礎工程上收穫成果。2016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4.5代高解析度投影曝光機、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設計並製造的高溫超導帶材生産線,雙雙榮獲金獎。這兩項成果的背後,都蘊含著産學研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突破。

  今年獲得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上海大學張建華教授,帶領團隊與上海微電子裝備公司長期合作。一方面,高校科研團隊深入了解企業的研發需求,並先後將10多名在讀研究生輸送到企業進行實踐;另一方面,企業工程師可以使用上海大學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儀器設備,開展技術中試和驗證。通過聯合攻關,4.5代高解析度投影曝光機的解析度達到1.5微米,打破了原先由日本企業保持的世界紀錄,使我國手機等電子産品螢幕生産線用上了國産裝備。

  上海超導公司的産品,脫胎于上海交通大學李貽傑教授團隊的發明。在實驗室裏,他們研製出國內第一根百米級高溫超導帶材。這種新材料能在較高溫度下達到“零電阻”,在電力能源、高端醫療設備、軌道交通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如何儘快實現這個成果的産業化?投資方與交大洽談後作出決定:出資“買斷”李貽傑等人的職務發明專利,創辦一家民營企業。上海超導公司成立後,交大並沒有放手不管,而是與其合作成立了上海超導聯合研究院。作為交大的二級學院,它的基礎設施和日常運行由上海超導公司出資;研究院科研人員的工作緊貼企業的産業化目標,其考核晉陞體系也以産業化為標準,而不是論文;在研究院産生的知識産權,歸企業所有。“‘22條’提出‘鼓勵科研人員在職離崗創業’,我算是這種創業模式的先行者吧。”既做公司副總裁又當交大副教授的洪智勇説。由於既可以做高校教授,又能專注于産業化研發,研究院對海外華人超導專家的吸引力很大,有利於在未來發展中不斷集聚高水準人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