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輕伴侶探索跨文化閱讀

2017-04-24 09:16:42|來源:文匯報|編輯:蔡簡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在上海,一對年輕伴侶十多年如一日孜孜探索跨文化閱讀

  讓世界在新語境下愛上中國故事

  康定東路、蘇州河邊,一幢紅墻歐式小樓,靜安區少兒圖書館,近年來人氣火爆,在滬上外籍父母圈也小有名氣。絕非勝在藏書量,它比拼的是一個“自帶故事”的公益項目,一個跨文化閱讀活動“雙城記”———讓中外家庭共讀經典繪本,交流閱讀心得。又一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新一季“雙城記”活動名額一經公佈,立即被搶完。

  李晶晶和周雷,兩個年輕人,一對志同道合的伴侶,十多年如一日努力探索跨文化閱讀與傳播:從中外家庭同讀經典繪本的“閱讀雙城記”,到用中國語境“轉譯”他國故事,再到鼓勵中外家庭參與中國故事的創作與講述,等等。迄今,他們已先後舉辦200多場跨文化閱讀活動,數千戶中外家庭參與其中。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在於講好自己的故事,還要把中國文化溫婉而多彩、綿軟卻能穿石的表達方式、思維模式傳遞出去,讓更多人在新語境下自然而然地讀懂中國故事,觸摸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他們與靜安區文化部門一拍即合。

  “洋娃娃”怎麼讀懂“小蝌蚪找媽媽”

  就在上個月,“雙城記”來了場有意思的閱讀。主題:找媽媽。

  參加活動的外籍家庭分享了德語區的經典繪本《我就是我》:全身彩色、長著長長辮子的小怪物在森林裏到處找媽媽,但找來找去只找到局部相似的動物,找不到一模一樣的“成人版”。起初,小怪物很沮喪,但最終明白了: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中國家庭上場,以一場精心準備的沙畫演繹經典繪本《小蝌蚪找媽媽》。演繹完畢,現場很多外國孩子張大了嘴巴驚嘆:“太好了,小蝌蚪竟然找到了媽媽!”

  “同樣一個找媽媽的經典故事,不同的文化特質清晰可見。”李晶晶這樣注解:國外注重個體的獨立性,有冒險情結;中國人則注重尋找歸屬感,喜愛大團圓結局。

  其實,這樣的歸屬感和大團圓對於外國人也極具吸引力。在現場,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雙語列印版本被外國孩子捧在手裏視作珍寶,一些外國家長還主動上前索要原版水墨動畫的網絡連結。

  跨文化閱讀,難!難就難在要過濾掉不同文化人群固有的思維模式和文化背景,放在一個能産生“共情”的新語境中進行思想交流和碰撞。李晶晶説,以往,“你讀一段你的、我演一段我的”式的“淺交流”並不少見,但各自能真正領略多少則不得而知。兒童是一個極易接受新信息、産生共鳴的群體,繪本更近似于通用語言。這些年,借由“閱讀雙城記”這一平臺,得益於同類主題的繪本交流,更多海外家庭漸漸讀懂了《坐井觀天》《鯤鵬與海》《盤古開天》等中國經典故事。

  先讓人愛上“中國式表達”

  丹麥于茲,峨然高櫸,叢林崟崟,漼溰海濱……這是一首以《楚辭》《詩經》版本“轉譯”的丹麥國歌歌詞,現珍藏于丹麥駐滬總領事館。

  很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都是從“孔夫子”開始的。但要真正領略孔子的巨大文化感召力,光靠看看祭孔儀式和漢舞表演是遠遠不夠的。兩年前,跨文化閱讀傳播活動被推向室外,拓展更為豐富的傳統文化體驗式閱讀。

  他們曾邀請十多戶丹麥家庭來到嘉定孔廟,在有著400多年曆史的古戲臺前,李晶晶邀請語言學家將丹麥國歌歌詞漢譯成《楚辭》《詩經》版本,並作現場朗讀。平平仄仄間,節律起伏中,外國友人聽得如癡如醉。他們當場鋪開長卷、提起毛筆,在中國家庭和老師指導下,一個字一個字地認真描摹這一優雅版本的國歌歌詞;一旁的古戲臺上,古裝扮相的名伶還以崑曲曲牌唱響這個優雅版本……

  正因為這場活動,那年年底的北歐設計創意周邀請李晶晶和周雷以《楚辭》《詩經》格律轉譯挪威、芬蘭等北歐國家國歌,“輸出”中國傳統的聲樂、節律、言辭之美。這些版本紛紛印成冊頁後被海外友人珍藏。

  這次嘗試,也被他倆視作突破:先讓別人了解、習慣、喜歡上你的表達方式,這要比硬生生塞給人家一個故事更有價值。

  文化自信,重在言而有物

  做了十多年跨文化閱讀傳播,李晶晶看得越來越通透:文化自信,不在於言之何語,重在言而有物。

  特別是我們的孩子。

  李晶晶在活動中接觸到的個別中國家庭,只追求孩子能流利地説一口外語,卻忽略了母體文化對孩子的浸潤和滋養。她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父母雙方都是中國人,在家裏卻只允許孩子用英語交流。

  “語言,説到底只是一種工具。一個缺少母體文化滋養的孩子,將來怎能建造屬於自己的高樓大廈?”她説,社會比拼的從來不是用什麼樣的語言,而是有什麼樣的思想,以及以何種方式呈現自己的思想。

  為此,他們再度刷新跨文化閱讀版本———讓更多元的文化參與中國故事的編排、演出。去年下半年,他們在位於浦東臨港的中國航海博物館舉辦海洋音樂節,開幕演出就是一場原創音樂劇,在挪威、法國、加拿大藝術家指導下,十多戶中外家庭參與編排、演出,融合不同文化元素,重新演繹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

  “一萬個人眼裏原來有一萬個鄭和。”在參與編演過程中,很多中外家庭充分領會到了相容並蓄、求同存異的中國故事以及中國文化精髓。

  記者手記

  當每個人都成為“一本有意思的書”

  一位人類學博士,一位修讀海洋航運的美女,兩人在這座城市偶遇,一拍即合開始推動跨文化閱讀,傳播中國語境和中國故事;也在自然而然間,志同道合的他們産生了感情,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自然而然,他們關注起培育下一代文化自信的土壤。

  這本身就是一個足夠精彩的故事。

  已記不清十多年間採訪過多少人,但只要你願意傾聽,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好好回味的故事。從魚攤小販到文化大家,從建築工匠到科創先鋒,當每個人身上都積澱起豐厚的閱歷和故事,當每個人都成為“一本有意思的書”———這才是一座城市最能厚植文化、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