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博物館正式開放運營

2017-05-02 11:55:51|來源:新華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世博會博物館正式開放運營 重圓世博“情結”

  昨天(1日)6時40分,家住桂林路的孫炳坐第一班地鐵趕到了位於蒙自路818號的世博會博物館,等著9時開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184天裏,我每天都在現場。”排在隊伍中的“80後”陸佳綺,曾是上海世博會的一名普通工作者,用腳丈量過世博園的每一寸土地。3年前,她得知世博會博物館的籌備消息,一直關注到現在。80歲的黃先生排在非預約通道的第一位,他5時出門,想趁開館首日圓了自己的世博“情結”,“每個館我都要仔細看一遍”。

  昨天9時,在上海世博會開幕七週年之際,世博會博物館正式開放運營。

  外國志願者戴著徽章早早到來

  世博會博物館的建築形態整體呈立方體,以“世博記憶”與“城市生活”為設計主題,通過代表歷史、冥想、永恒的“歷史河谷”與代表未來、開放、瞬間的“歡慶之雲”兩個意象的疊合來演繹。作為國際展覽局唯一官方博物館,世博會博物館將綜合反映1851年以來的世博會歷史,讓世界文明與文化發展的歷史足跡在此交匯。

  博物館門口,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個曾舉辦過世博會的國家的國旗隨風飄揚,一如展陳主題的國際性。來自日本的二神敦是世博會博物館開館迎來的第一位國際參觀者。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志願者,他特意穿了當年的志願者服裝,戴上紀念徽章,7時30分就趕到了場館。“我父母覺得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最好,但我覺得上海世博會是最好的一屆,在上海創辦世博會博物館,實至名歸。”

  博物館中看歷史進程科技變遷

  在江蘇讀大學的張睿與盧優,趁著假期,結伴來世博會博物館參觀。“從一樓走上來,以時間為卷軸,一步步引領我們走向上海世博會。世博的歷史進程,以及高新科技的發展,令我們很震撼。”

  “科技進步”是世博會一貫的主旨,從蒸汽機、制冰機、留聲機到縫紉機、電報機、飛機,歷屆世博會都將最新奇的科技産品呈現給觀眾。世博會博物館裏,移步換景都是“科技”元素。在以“進步之路”為題的第2展廳裏,由3D列印技術製作的30組倣真模型,將1851年倫敦世博會的蒸汽機車、1855年巴黎世博會的印字電報機、1915年舊金山世博會的福特流水線一一還原。新舊技術在此交融。帶著孩子來參觀的家長指著古老的縫紉機與飛機模型,開始現場教學,“猜猜這是什麼?”

  世博會博物館是一個時間容器,容納著歷史長河中人類的智慧結晶與對未來的期盼。在第3展廳,1962年西雅圖世博會的倣真太空針模型與地幕投影聯動,重現“太空時代的人類”這一主題。年輕的參觀者在文字展板前駐足,感慨萬千,“那時候幻想太空,現在人類都已經登月成功了。”

  將上海城市形象一起傳播出去

  以2010上海世博會盛況為主題的第5至第7展廳,最受市民青睞。男女老少爭先恐後與展廳門口的吉祥物“海寶”合影留念。第5展廳中央,一個高高的腳手架,以小區塊劃分,填充著圖片、影像資料,昔日熱火朝天的籌博建設場景得以重現。頭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的勞動者,是世博會功不可沒的建設者。

  展廳裏,也可看到上海世博會的獲贈珍品,包括由尼泊爾國家館代表團贈送的“和平之火”聖火傳遞燈,以電能為主要動力來源的概念車“葉子”等。在第7展廳,紅色燈光湧動,展廳被重現成中國國家館的模樣。一幅“清明上河圖”從古代“虹橋”曲線開始,逐漸演變天際“彩虹”,畫出現代浦江兩岸的世博園場面,時空交錯、似夢如幻。

  志願者的工作服、水杯、帽子、紀念徽章也整齊地擺放在展櫃中央。“小白菜”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志願者的昵稱,進入世博會博物館後,當年的“小白菜”王龍的首個參觀地便是第5到第7展廳。“這裡有很多上海世博會的足跡,讓我覺得很溫馨,打算先‘溫習’上海世博,再返回看歷屆世博會的內容。”王龍説,以後還將帶著學生、同事乃至孩子來,“我會自豪地告訴他們,爸爸在這裡當過志願者。”楊曉珊帶著兒子一起參觀世博會博物館,她説,兒子是“世博寶寶”,這是他們家與世博會的緣分。

  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副館長鬱鎮宇介紹,博物館將不斷深化展示內容,打造成世界博覽事業和上海世博會的展示、推介、教育、培訓和文獻中心,“一方面告訴未來的主辦方,世博會有哪些歷史資料、主題如何誕生、又有何經驗教訓;另一方面,也讓上海的城市形象,隨著世博會一起展示和傳播出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