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群眾健身熱潮發展迅速,馬拉松也成為時尚品。上海馬拉松20餘年的變遷,如今也在朋友圈火熱起來。但因何而跑步?不同跑者的答案又不盡相同。
馬拉松成一種生活方式
“無錫、廈門、重慶、揚州、北京、馬來西亞沙巴以及上海的馬拉松賽,我都跑過了。”為何要不斷的飛來飛去跑馬拉松,在一家外貿公司從事HR的呂際罡認為,這已經成為他追求的生活方式。
2015年,呂際罡在國外旅遊時,正好當地剛剛結束馬拉松比賽。在朋友的慫恿下,他們沿著馬拉松路線重新感受了比賽氛圍。不試不知道,這次“偶然”的興趣培養竟改變了生活軌跡。
回到上海,他就加入了跑團,製作訓練計劃,開始關注馬拉松信息。這兩年來,呂際罡堅持每天早起一個小時累計跑量。被稱之為上海的跑步聖地的世界公園,也留下了呂際罡的身影。
“那裏沒紅綠燈,刷一圈正好五公里。”最近,他也常常到濱江公園跑步。“用腳步重新感受熟悉的城市會讓自己很興奮,也認識不少朋友。”在這次的上海半馬賽上,呂際罡扛著跑團旗子慢跑,並見證了跑友的甜蜜求婚。
為大愛奔跑 跑步中傳遞溫暖
59歲的陸堅今年又報名參加上海半馬賽了。從2006年參加上海全程馬拉松算起,他已經跑了12個年頭,與眾多跑友不同,陸堅每次必帶裝備是沉甸甸的單反相機。
改變是緣由2011年的一次感動經歷。當時,陸堅在賽道上看見兩個人用繩子牽引著跑步。“緊跟一段距離才恍然大悟,一個視障者由健視者陪跑。”去年上海馬拉松,陸堅就拍下了上海“做你的眼睛”陪跑公益志願者和視障運動員。
2016年的上海馬拉松,這個公益組織得活動被媒體廣泛報道。一根牽引繩、三個陪跑員、身穿專門衣服組成馬拉松團隊被市民熟知。
“我們為視障者提供幫助,讓他們也能參與到社會體育氛圍。”隊長鄭偉介紹藍睛靈公益組織。2015年1月成立之前,做銷售工作的鄭偉是眾多跑者中的一員,看到朋友組織的關愛行動,便不辭辛苦的加入進來。
殷天佑和殷天保是半馬賽上11名視障跑者中的一對雙胞胎兄弟。兄弟倆情同手足,也是跑道上的競爭者。為了這次半馬,外公、爸爸和媽媽全家都加入到志願服務中。
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馬拉松朋友圈
1996年,首屆上海馬拉松只有5000名跑者參賽,直到去年,21歲的上馬已經變成擁有38000名名額、最接近國際水準的馬拉松賽事。2015年,上海又舉辦了首屆半馬,至今上海距離“一城雙金標”的賽事更近了一步。
從重視賽事本身,到用馬拉松來表達一座城市的誠意,上海馬拉松已經開始成熟。從跑者呂際罡、陸堅,到公益活動“做你的眼睛”,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馬拉松這個大朋友圈。
在近年來,上海不斷更新升級群眾健身環境。截至2016年底,上海共建成社區健身苑點10040個、市民球場446處(942片各類球場)、市民健身步道382條。
去年創新舉辦的第二屆市民運動會,共開展各級各類競賽9778個,參加人數達1461524人,參與人次達7889929,賽事數量、參賽人數和人次均創歷史新高。
正如呂際罡在朋友圈寫到:“跑步,一場成年人的狂歡盛宴。”正如陸堅在網絡空間裏寫到:認識一座城市,來一場馬拉松。也正如“藍睛靈”這樣總結:所有的汗水、喜悅、奮鬥都在時光的刻磨中,成為了最美好的回憶。
根據調查,在上海,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佔比在38.5%~40%。健身走、健身跑、羽毛球,為市民最常用的三種運動方式。上海要建成全球著名體育城市,也會以提高公眾參與度為核心,加快完善公共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