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之春”聽見90後的聲音

2017-05-05 08:53:3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新人新作較往年增加,僅上海音樂學院今年就有35位新人演奏家、歌唱家和作曲家登臺

  在“上海之春”聽見90後的聲音

  圖片默認標題

  胡斯豪在《湯顯祖》中救場飾主角。祖忠人 攝

  ■本報記者吳桐

  上海音樂學院大四學生胡斯豪10天前才得知,自己要代替意外受傷的廖昌永,出演歌劇《湯顯祖》的男主角。他人生第一次登上“上海之春”的舞臺,是以救場的方式。

  26歲的中阮演奏家楊凈去年7月才來到上海民族樂團,她沒想到,自己畢業以來首次登台獨奏,是在“上海之春”。

  24歲的作曲家龔天鵬,4年前還是美國茱莉亞學院學生時,就以交響曲《英雄淚》在“上海之春”嶄露頭角。那時的他也沒想到,4年後會有一場自己的作品專場音樂會亮相“上海之春”。

  1959年,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的時候,人們聽見的是陳鋼、何佔豪、俞麗拿這些30後、40後年輕人的聲音。走過57年的“上海之春”,堅守力推新人新作的初心,把一代又一代年輕藝術家推上了舞臺。

  如今,輪到90後了。

  

  在“臨危受命”中得到錘鍊

  

  不到10天的準備時間,要在一部中國歌劇新作中擔任男主角,給了胡斯豪很大的壓力。一個星期的排練,從早到晚不間斷。胡斯豪不僅要完成好唱段,還要查資料,了解湯顯祖的生平,進入當時的歷史場景。他把自己排練時的錄影拿出來反反復復地看,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摳。

  在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係的四年,胡斯豪的舞臺經驗都來自西洋歌劇。而這次短短一週的排練,好像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他對傳統文化和中國風格的突擊和探索得到了師友們的認可。22歲的胡斯豪,因為“臨危受命”,更有了努力學習的動力;因為得到學院和老師的信任,更有了勇氣和擔當。

  

  以多媒體顛覆固有印象

  

  上海民族樂團今年有5位90後音樂家登上“上海之春”的舞臺。楊凈為了在《夢想新聲音》音樂會上首演中阮協奏曲《千峰翠色》,從今年3月就投入緊張準備。《千峰翠色》的作曲家唐雨辰同樣是90後,曲子寫好一段,就交給楊凈練一段。

  5月15日、16日,楊凈還將出演另一台“上海之春”音樂會《梔子花開了》。她和其他80後90後演奏家們,將以多媒體音樂現場的呈現方式顛覆人們對於民樂的想像。上海民族樂團藝術總監王甫建説,這些年輕人代表了當今民樂演奏的最高水準,他們身上也擔負著開拓中國民樂新思路的使命。

  

  有超出年齡的深度思考

  

  這兩天,龔天鵬正在上海愛樂樂團的排練廳裏盯排練。5月6日晚,他將有兩部新作在本屆“上海之春”首演。

  這位曾經的鋼琴神童,9歲考入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13歲就與小提琴大師帕爾曼同臺。隨後,他的作曲天分也逐漸顯露出來。2008年“5·12”大地震之後,15歲的龔天鵬創作出《悲情天台山》。從那時候起,他的創作就表現出超越年齡的視野和思想。

  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許舒亞説,今年的“上海之春”,新人新作數量比往年有所增加。僅僅上海音樂學院,今年就有35位新人演奏家、歌唱家和作曲家首次登上“上海之春”的舞臺。這其中,有不少和胡斯豪、楊凈、龔天鵬一樣的90後,在“上海之春”,找尋他們藝術人生的春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