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5月7日電(記者陸文軍)上海黃浦江東岸、比鄰2010世博會原址的三林濱江地區,很快將崛起成片世界級濱水示範區域,並開建上海首片“楔形綠地”,將海風導入市中心,緩解熱島效應,成為給都市清涼潤燥的“綠肺”,同時居住、教衛、産業、文化等設施有機分佈其中,建成全球卓越城市的示範區域。
但誰也不會想到,逐步綠意盎然、風光旖旎的三林濱水區域,原本是典型的城中村,棚戶簡屋鱗次櫛比、違章搭建此起彼伏、基礎設施嚴重短缺、環境臟亂污水橫流,曾是城市的一塊“瘡痍”。
總面積達到4.46平方公里三林濱江地區,實現整體“華麗轉身”,蘊含著上海城市未來發展理念的全新轉變,也是上海踐行“城市有機更新”模式的新探索。
“未來的上海發展,絕不能靠傳統房地産,通過城市有機更新,涵養緊缺人才,調整好生産、生活、生態的科學用地結構,才是原動力,”三林濱水區域綜合改造實施主體、上海地産集團董事長馮經明説。
他分析,原本國內許多城市靠房地産、土地出讓帶動基礎設施更新升級的發展模式,遲早將難以為繼,發展動力必須轉換,上海正在率先探索“新動力”。三林濱江地區的整體更新模式的探索,實際上徹底改變了原來宗地開發的碎片化模式,杜絕了原先城市建築形態不協調、城市功能無法統籌的弊病,為産城融合、發展科創文創提供了真正的可能。
馮經明説,“整體開發、成片規劃是高品質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但實施難度大,承擔壓力重,必須放棄眼前利益,打基礎利長遠,實際考驗著一個城市的未來眼光和發展魄力。”
濱臨黃浦江的三林濱水區域交通便利、區位極佳,堪稱寸土寸金的寶地,但在整體規劃中,看重的並非經濟效益,而首重生態民生。目前已確定全部用地的65%建設公共綠地,以世界最領先的理念和最先進的技術建成上海八大“楔形綠地”之一,將海風和郊區清新空氣通過狹長綠帶導入市中心,總面積超過2.4平方公里的都市森林,也成為上海市區最大綠地。
上海地産三林濱江生態建設公司董事長許如慶介紹,三林濱江地區的改造不僅倡導以生態建設為主的城市更新,而且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面向未來的,包括高壓線入地、綜合管廊、生態綠廊、土壤優化、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一系列應用,都將創新集成在這片新城區。
許如慶介紹,為實現“城市有機更新”新模式,上海在三林濱江地區探索了區域整體綜合開發的新機制:由上海地産三林公司為建設主體和投融資主體,負責徵收(動遷安置)資金和房源籌措、回搬徵收安置房建設;負責市政基礎設施公建配套和公共綠地建設。通過區域開發建設,實現整體開發、複合開發和綜合開發。
“也可以説地上、地面、地下的全面一體化開發,保障規劃所要求的綠地指標、城市設計、城市風貌等均要按照標準建設,不打折扣、不降標準,而且未來三林將呈現海派建築的整體風貌,是浦東21公里濱江夢幻天際線的上游起點,成為上海城市新名片。”許如慶透露。
馮經明坦言,以三林為代表的“城市有機更新”模式探索,實際上也是一種“闖關”,不僅考驗對城市發展規劃的新理念新思路,也極其考驗成本管控能力、運營把握能力和規劃落實能力,“這項探索一旦成功,上海致力打造的城市更新平臺將良性運作,為國內城市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經驗。”
據了解,三林楔形綠地項目前期總投入就達到450億元,並且承擔了大量生態建設、民生改善、基礎功能提升、文創環境培育等公益性任務,只有高起點規劃、高品質建設、精細化管理,才能實現經濟平衡,完成好這份並不輕鬆的城市“答卷”。
許如慶透露,三林濱江地區由於人員結構極其複雜,也是上海動遷難度最大的區域,但通過嚴格的“陽光透明”方案,細緻認真的籌備和強大的資金保障,目前集體土地徵收完成率已經達到96%,原地重建的首批高品質動遷回搬房已經拔地而起,當地居民的居住民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
馮經明説,上海地産定位為功能性國企,首要就是要做政府最關切的“急事”“難事”,探索城市更新新模式,將為上海發展打開全新空間,也契合上海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至2040年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定位。
他還透露,在未來的城市更新項目中,要千方百計增加廉價出租的青年人才公寓的比例,作為未來最重要的城市功能設施之一,用以涵養緊缺人才,讓全球人才的智慧能在上海生根開花。“21世紀城市終極挑戰就是人才,不能讓高房價阻礙了城市集聚人才的功能,必須通過城市有機更新來補上這個短板,讓城市保持長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