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書法碩士從文化“補鈣”開始

2017-05-17 10:05:4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在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書法篆刻專業的碩士培養方案獨樹一幟。在這裡,學書法不是簡單地學寫字,而是修習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圖為學生們在書法家鄒洪寧(右一)的指導下研讀名家作品。(李大旺供圖)

  這兩天,一場主題為“敬書”的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教學彙報暨首屆畢業展,正在上海文藝會堂舉行。佳作雲集的作品展,也將一度隱匿在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裏的一次“小而精”的書法人才培養實驗推到了公眾視野中:三年前,上海市文聯和華東師範大學共同創建“上海市中國書法研究中心”,華東師大藝術研究所隨即面向全國招收書法篆刻專業學生,三年總計招生只有區區27人。

  高等學府如何培養書法碩士?華東師大給出了自己的回答:苦學古漢語、逐字逐句研讀歷代經典碑帖、學習青銅器上的銘文……概而言之,學書法不是簡單地學寫字,而是修習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打造一批特色課程,把學生投放在“復古”環境中

  有別於大多數書法專業學生受教于藝術院校或藝術專業、將大量求學時間用於書法技藝的訓練,在華東師大藝術研究所,在專業導師張索、顧琴、程明震、曹院生的指導下,這一批書法篆刻專業的碩士生被投放到一個“復古”的環境中。

  事實上,今人學書法,一大難點是環境。藝術研究所碩士生導師、上海市中國書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索直言不諱:對過去的讀書人來説,詩文創作和寫字是渾然一體的,歷代傳世書家無不是飽覽群書的才子鴻儒,不像現在,能寫一手好字、會寫一首詩,都成了一種奢侈。

  故此,高等學府培養書法人才,須從文化“補鈣”開始。在華東師大藝術研究所,27名書法篆刻專業的碩士,每天的學習幾乎都是“補課”。“首先要補的就是古漢語,因為只有掌握了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學生才能真正懂得欣賞歷代書法作品的精妙。”

  張索告訴記者,為了能讓學生快速掌握古漢語,同時又能浸潤于書法專業學習的環境,研究所邀請了校內外的名家,講授《金石學———歷代經典碑帖導讀》《文字學———商周金文導讀》《碑帖鑒賞》《書論導讀》《詩詞題跋》等一批特色課程。

  比如,歷代經典碑帖文辭就是書法專業研究生必備的專業要求,而碑帖均是用古漢語寫成。為此,研究所專門從校外聘請了專家,而授課的課程則精選了從秦《嶧山刻石》至明楊維楨《真鏡庵募緣疏》總計100篇經典碑帖。老師經過通釋講解,使同學們了解到碑帖的文辭內容、時代背景、文體特徵、傳世流變及書法影響等,其中部分名篇要求同學背誦。而在《商周金文選》這門課上,研究所還特聘古文字專家、浙江大學教授曹錦炎,教學生們初步研習青銅器上的銘文,使學生們能在著眼金文字法及其字形演變的同時,置身於歷史環境中去理解思考文化嬗變的淵藪,文史互容,從而更好地用古文字進行書法創作。

  用毛筆記日記,集多項能力訓練于一體

  過去的1000多個日夜,對張索而言,是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時間。對於高層次的書法人才如何培養,張索説,這個正在進行中的小規模實驗,最符合他的個人理想。除了強化學生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古漢語的素養,還須重傳統、重基礎、重研究、重能力。那麼,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書法篆刻專業形成了全國高校中的一個獨有教學特點:讓學生用毛筆記日記,每天記錄自己的學習心得和體會。而在老師們看來,這其實就是一項集多種教學目標于一體的綜合訓練。

  張索説,用毛筆記日記,首先是一種書寫訓練,對書法專業的學生來説是專業技藝的操練;其次,日記也是一種寫作訓練,有助於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作能力的培養。

  此次華東師大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教學彙報展,主題定為“敬書”,也有特別之意。實際上,在醞釀展覽的主題名稱時,師生刻意規避使用“教學成果展”這樣的提法。在他們看來,書法學習,需秉持“持敬”之心,即學之、修之、養之、化之。書法學習是終生的事業,短短三年,只是一個開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