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藝術計劃再開啟

2017-05-18 09:33:0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外灘藝術計劃再度開啟 一起來玩渡輪改造

  圖片默認標題

  東方網5月18日消息:藝術不再只是象牙塔裏的小眾遊戲,而是日益走向公共空間。在黃浦江上先後推出“先知鴨”和“詩歌船”等轟動項目的外灘藝術計劃,今年再度開啟。主辦方宣佈,邀請所有市民和藝術家,一起參與對黃浦江上6艘渡輪的改造,讓稀鬆平常的渡輪變成一個個有趣的藝術空間。

  讓黃浦江變身為藝術舞臺

  近年來,隨著藝術空間邊界的拓展,越來越多的公共空間變成了藝術場所,在黃浦江上進行的藝術活動也越來越多。

  2013年,外灘藝術計劃在黃浦江上推出輪渡改造的“大烤鴨”引發熱議。隨後,“詩歌船”又成為連接小眾藝術和社會大眾的精神橋梁。幾年前,藝術家蔡國強將99種擬真“動物”裝上一艘木船,從外灘前經過,此後又在江上燃放焰火,引發爭議。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藝術計劃是以外灘輪渡為載體,以“渡愛”為主題的輪渡設計項目,通過藝術的呈現,重塑公共空間的未來,向世界展示一個創新的藝術之都。該計劃是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一部分,聚焦黃浦江兩岸貫通,城市空間品質提升。

  南京美術學院策展人林書傳代表本次策展團隊表示,這是一個非常開放式的項目,打破了美術館的界限、壁壘和外墻,所有的市民和藝術家都能參與進來。他指出,黃浦江是個更大的舞臺,在黃浦江上做這樣一個活動,關注度會非常高,同時壓力也很大。“這個活動其實是在替上海的遊客和市民挑選一件件公共藝術作品,作品的好壞對大家的生活會産生一定影響。本次藝術項目將楊浦至黃浦之間的6艘渡輪,以全民徵集的方式,通過網絡及線下徵稿渠道,讓所有喜愛藝術、熱愛生活的人都能直接參與進來。”

  參展藝術家提出奇思妙想

  目前,外灘藝術計劃已針對作品的選稿類型和方向,邀請了部分建築設計師、書籍設計師、多媒體藝術家及傳統藝術家共同參與。

  受邀藝術家代表、來自巴西的建築設計師龍百渡在啟動儀式上表示,這樣的活動對上海很重要,人們生活在大城市裏,承擔著很多壓力,這樣的活動可以給這座城市增加更多樂趣。“當我們生活的大城市裏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藝術時,藝術家就更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他們的內心,去展示他們的奇思妙想,以更有趣的方式讓人們走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同時也讓整座城市更加人性化。”

  曾多次獲“世界最美的書”大獎的著名書籍設計師朱贏椿也受邀成為此次活動的參展藝術家。日前他特地從南京來滬,在黃浦江上坐了兩次渡輪,“我想現場體驗一下坐船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會麻木疲憊地只把它當成坐渡輪而已,但如果我來做這個設計的話,哪怕幾分鐘的航程,也要讓它産生一種吸引力。”

  這位書籍設計師表示,船和書有一個地方很相似,船將人從此岸渡到彼岸,書也是一種渡人的方式。“我希望坐渡輪的時候,能讓人去閱讀一些東西,坐渡輪的過程也是閱讀的過程,就會非常有意思。不僅僅是外形上做一些改變,我更希望船的內部也能傳達一些信息,也能讓人流連忘返,甚至讓人不是為了實用需求來坐渡輪,而就是為了體會一下被渡的感覺。”

  在朱贏椿的計劃中,想從內而外地去改變渡輪,通過一些細節的設計,讓孩子還有成年人在短短幾分鐘的坐渡輪的過程中體會到不一樣的東西。“我的起點就是我的書,把一本平面的書變成一個立體的移動的空間,把最美的書移到最美的船上。希望它不僅是藝術,還能給人藝術之外的東西。”

  藝術向著公共空間蔓延

  近年來,藝術的邊界被日益打破,藝術的外延越來越拓寬。它不再是局限在美術館裏的小眾遊戲,而是走向了更多的公共空間,變成了更多人的狂歡。

  在上海這座城市裏,有很多地鐵車廂變成了藝術展示的空間。如著名的“文化專列”地鐵10號線,曾開出過紀念京劇大師周信芳的“流芳號”、介紹音樂的“愛樂號”以及“書香童話號”等等。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中就有10多個主題的“文化專列”上線運營,充分發揮了地鐵空間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展覽,進入了大型商場等非文化空間,與市民零距離接觸。

  不久前一篇題為《網易雲音樂把5000條評論印滿地鐵,看哭》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再次讓公眾意識到公共環境的重要性。只要人們的精神世界存在,毫無疑問,任何地方的任何環境都需要藝術。

  一位著名藝術評論家稱,時至今日,在很多發達的歐美國家,特別是在城市門戶的地方,比如高速公路進口的地方一定有公共藝術品。這在客觀上起到了提升城市的藝術品質的作用,讓更多人接受作為藝術的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