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美學寶藏期待重啟

2017-05-31 11:50:2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國産動畫,蘊藏著多少艱辛與榮光

  中國動畫美學寶藏期待重啟

  圖片默認標題

  木偶動畫《西嶽奇童》。

  “六一”國際兒童節將至,統計數字顯示,昨天內地最賣座的動畫電影是《哆啦A夢:大雄的南極冰涼涼大冒險》,佔去20%以上票房份額。相比日本和好萊塢動漫大電影的來勢洶洶,中國動畫片的地位似乎略顯尷尬。

  過去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孩子們是追著國産動畫成長起來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鹿鈴》、木偶動畫《神筆》《阿凡提》、剪紙動畫《漁童》《猴子撈月》、敦煌壁畫動畫《九色鹿》……創立於1960年代的中國動畫學派,曾在中國動畫發展歷史中掀起令世界矚目的浪潮。

  今天,它又何嘗沒有給前行的動畫些許寶貴的啟示?民族美學裏有值得深挖的寶藏。是水墨、皮影、木偶、剪紙、摺紙、敦煌壁畫等根植於民族民間的特色藝術風格,賦予中國動畫鮮活的生命力。

  圖片默認標題

  水墨動畫《山水情》

  不惜工本的水墨動畫讓筆間渲染的濃淡虛實動起來,被譽為動畫界“奇跡”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和高畑勳都曾癡迷于中國學派的動畫電影,其中他們最為推崇的就是中國水墨動畫,只因其間蘊含著極致的藝術追求。

  水墨動畫,完完全全是“中國製造”的動畫藝術新品種。1960年上海美影廠出品的《小蝌蚪找媽媽》,可謂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片。這部動畫片只有短短14分鐘,講述的小蝌蚪找媽媽之旅也簡單至極,卻震驚了整個國際動畫界,一連好些年在多個國際電影節捧得榮譽。此片魅力來自一種意境深遠的詩樣美學。這恰恰得益於把中國特有的“似與不似之間”的水墨畫法應用於動畫,動物造型均來自國畫大師齊白石筆下的魚蝦等形象。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一改一般動畫片的“單線平涂”,自然渲染出渾然天成的濃淡虛實,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畫。

  關於水墨動畫的具體製作工藝,説法不一,它曾一度是“機密”。可以肯定的是:水墨動畫沒法採用一般動畫從草稿到線稿再到填色的工作步驟;國畫的寫意性以及水分的不可控制,也決定著基本不可能畫出兩張一模一樣的畫面。從靜態的國畫到有著那麼多連續動作的水墨動畫,中間一定夾雜著難以想像的繁瑣工序,需要逐幀逐秒精心斟酌。與水墨動畫同樣獨一無二的,是創作者的耐心。

  中國畫有各種流派,巔峰時期的國産水墨動畫也呈現出了“不重樣”的探索。比如出品于1963年的《牧笛》,以國畫大師李可染的名畫《牧童與牛》作為藝術的原點,牧童與水牛有著李可染簡練而饒有趣味的繪畫特點,高山峻嶺和千尺飛瀑的宏大氣象則以中國繪畫的傳統色彩加以展示,最終呈現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出品于1982年的《鹿鈴》,以國畫大師程十發的畫為藍本,創作者為影片設計了頗多動作性較強的場面以及人物較多的集市場景,甚至運用一些透視變化較大的景深鏡頭,在水墨動畫的探索道路上留下先驅性的足跡。

  圖片默認標題

  剪紙動畫《漁童》

  皮影、木偶、剪紙、摺紙、敦煌壁畫……民族藝術皆可為動畫所用

  水墨動畫僅僅是國産動畫最引人注目的一種嘗試。《神筆》《阿凡提》《漁童》《豬八戒吃西瓜》《猴子撈月》《九色鹿》……那些年上海美影廠出品的國産動畫中,運用皮影、木偶、剪紙、摺紙、敦煌壁畫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特色藝術。

  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1955年出品、取材自神筆馬良故事的《神筆》,就是一部木偶動畫。片中表現戲劇情節和作者構思的角色,是人們頻頻在民間木偶戲中見到的木偶。影片在製作中採用逐格拍攝、連續播放的手段,實拍木偶角色的運動變化,並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賦予它們鮮活的生命。創作者為使影片既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又不乏木偶片的假定性,在造型設計上大膽採用了近似漫畫的誇張手法,將明代服飾加以大膽取捨,除注重刻畫其外形特徵以外,也著力於以角色動作來展現人物的性格。

  1958年出品的《豬八戒吃西瓜》,則為中國動畫增添了剪紙動畫這麼一個新品種,將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剪紙運用到了動畫作品中。人物造型依靠平面雕鏤,動作吸取皮影戲裝配關節以操縱人物動作的經驗,環境空間則由繪製的紙片及貼在玻璃上的前後景構成,拍攝這樣的剪紙動畫,需要將紙偶平放在玻璃板上逐格拍攝。第二部剪紙動畫———1959年出品的《漁童》,已經嘗試著將剪紙這一形式釀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只見片中作為神話人物的主人公漁童,呈現出了舞蹈化的肢體動作,頗具裝飾化的美感。到了1981年出品的《猴子撈月》,這部剪紙動畫已經一反傳統剪紙刀刻剪鉸明快犀利的造型風格,而是純熟地從多種民間美術中汲取營養,比如,它深得皮影的精髓,也採用中國獨有的水墨拉毛工藝,利用某些紙張在濕潤情況下撕裂時所産生的纖維長短不一的邊緣效果,使裂開的邊緣看上去毛茸茸的,恰似動物的皮毛。

  風靡1980年代的動畫片《九色鹿》,採用的藝術形式居然是敦煌壁畫嗎?片中的九色鹿基本保持了壁畫中的造型,卻又愈加優雅、靈動。山的造型,湖水以及陸地的色彩,也幾乎與壁畫如出一轍。1980年,創作團隊沿著絲綢之路從東到西,求取藝術創作的“真經”。在敦煌的千佛洞裏,五個主創人員呆了整整23天,對著豐富絢麗的壁畫臨摹了五大本速寫,只為完成影片中所有的設計。最終《九色鹿》成片只有24分鐘,創作者們卻畫了近兩萬張動畫,僅背景就畫了200多張。根據壁畫故事,創作者們還添加了比如神鹿救小動物以及漫天大雪等壁畫中沒有的場景,並且與原壁畫的北魏風格保持一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