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高速道

2017-06-08 08:48:36|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高速道 保有量佔全球一半

  來自科技部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量突破50萬輛,保有量超過100萬輛,在全球佔比達50%。目前,各地在建的新能源汽車項目超過30個,新能源汽車生産廠家170余家。按照國內今年批復的項目以及各大車企發佈的産能規劃估算,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産能有望達到500萬輛,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駛入高速成長期。

  圖片默認標題

  6月6日,在第八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的重要邊會之一——2017國際電動汽車示範城市及産業發展論壇上,以“深化全球多邊化合作,推動交通電動化轉型”為主題,與會專家們熱議新能源汽車産業廣闊前景背後的建設與期待。

  培育新能源消費主張

  加快培育和發展以電動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既能有效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又能帶動汽車産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對消費者而言,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形成對傳統汽油車出行觀念的衝擊,逐漸改變人們的購買選擇。

  據《中國新能源私家車消費者城市調查》中指出,新能源汽車基本可以滿足用戶的日常出行需求。在它進入家庭後,汽油車的出行強度顯著降低,新能源汽車的替代作用明顯。而購車成本和産品的多樣化選擇成為消費者選購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原因。

  值得關注的是,自有樁建設對新能源汽車用戶購車決策的影響不容小覷。“超過半數的用戶表示如果不能建設自有樁,將不會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在這方面,自有樁的順利建設急需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上海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採集與監測研究中心研究員邢燕表示,在以自有樁為主要充電方式的北京、上海和臨沂中,上海的建樁阻力最小,北京和臨沂的建樁阻力反映在物業許可環節阻力較大。

  “新能源汽車主要作為新增車輛進入家庭,應綜合考慮城市擁堵和環保的雙重目標,推動消費者在存量中替換新能源汽車。譬如在自有樁建設方面,就缺少不了政策和基礎設施服務的有的放矢。”邢燕説,在國家貨幣激勵政策逐年退坡的背景下,地方應加快制定出臺非貨幣激勵政策,與國家政策形成組合拳,營造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軟環境,支持新能源汽車的可持續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4月底,北京在各領域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12.29萬輛,其中2016年全年新增純電動汽車7.33萬輛。龐大數字背後的服務與監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牛近明向記者介紹,北京已搭建起具備大數據分析、多維度找樁、互聯互通支付等服務的智慧充換電服務平臺,並實現全天實時監控動力電池狀態信息、車輛運行位置、故障預測等運行服務與管理,時刻保障新能源汽車出行安全。

  “目前充電樁新國標的實施,有力提升充電效率,方便用戶使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上升空間巨大,特別是佔比達70%的私人用戶中,安樁率也接近70%,這樣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可觀的。”牛近明補充道,北京還有1.4萬台租賃車分散在多家運營公司,如何促進各方資源的互聯共享已成為地方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大勢所趨。

  破解用戶“里程焦慮”

  新能源汽車在推廣中勢必要面對諸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服務、回收利用等多方面挑戰,甚至還要經歷消費者出行和用能觀念轉變的過程。

  “很多客戶在考慮購買電動汽車時,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就是續駛里程是多少,實際上這只是一個擔憂,他的潛意識就是想知道要找一個充電樁難不難。”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電動汽車産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首先要破除在建設電動汽車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方面障礙,比如充電樁的安裝問題,需要加強充電樁、加氫站等建設。

  當前,純電動汽車仍然存在充電時間長及充電樁布點普及難等問題。想要讓汽車燃料的補充像加油一樣快,又可以像電動汽車一樣沒有污染,智慧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余卓平認為,發展氫燃料電池車是提升用戶體驗和實現節能環保的有效途徑。

  “城市空氣污染不斷加劇,單憑行政手段治理難免壓力大、效率低。現階段我國已基本掌握了整車動力系統和零部件技術,未來要著力破解多元新能源汽車産業化技術難題。”余卓平告訴記者,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更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加入及技術的不斷更新突破,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機遇已經到來。

  燃料電池技術已成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産業升級的下一個風口。“上汽正在和嘉定汽車城一起開展合作,共同推出50輛燃料電池950汽車在上海嘉定地區進行商業運營租賃,目標在未來一個月後實現中國第一款自主開發電堆系統模組整車産品的商業化運營,有望將燃料電池汽車大規模投放市場。”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程驚雷説。

  與此同時,加氫站的建設也應儘早規劃。《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中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燃料電池關鍵材料批量化生産的品質控制和保證能力;到2025年前實現氫能汽車方面的制氫、加氫等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在燃料電池車領域形成一定的競爭力。

  “我國在氫能利用上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我國可再生能源與氫的可大規模輸配的天然氣管網之間的適配性就很高,氫能利用具有無限可能。”新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明平文介紹,公司已經在園區內建成國內第一座風光發電制氫、可適應國際最先進燃料電池汽車加注的70MPa加氫站,“下一步,我們希望把園區打造成一個40畝的燃料電池微網,實現雙向供電,大幅提升充電效率。”

  開闢共享“綠色通道”

  新能源汽車能否在共享經濟浪潮中分得一杯羹?通過手機定位,找到距離最近的電動汽車,用手機開鎖後就可以駕駛,直至停下來留給下一位客戶使用。在會上,萬鋼向記者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

  隨著尾氣排放、限行限購等各類因素制約著傳統汽車的發展,續航里程短、充電時間長等種種擔憂也讓消費者在購買電動汽車時望而卻步。而電動汽車分時租賃這一新興商業模式的上線,在解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的同時,試圖為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前行開闢“綠色通道”。

  “電動汽車分時租賃平臺EVCARD是我們打造的純電動、高效率共享汽車品牌。”環球車享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光宇表示,EVCARD採用每分鐘0.5塊錢的計費方式,全程手機APP自助用車,各網點之間可以自由還車,極大地符合城市居民短途出行的用車需求。

  曹光宇介紹,從國産品牌榮威、奇瑞到進口汽車寶馬A3,只要是品質過關的電動汽車都會被EVCARD採用。目前,EVCARD已進入全國24個城市,投放電動汽車超過9500輛,共建3600多個服務網點,註冊會員多達75萬人次,“到2020年,EVCARD將覆蓋100多個國內城市,運營車輛有望突破30萬大關。”

  “分時租賃是一項理念先進,增速較快的新業務,目前全國有40多家分時租賃企業,運營車輛4萬多臺,其中電動汽車佔比超過95%。”長年從事新型出行服務模式研究的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副教授葉建紅表示,在對近一萬三千名EVCARD用戶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調查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用戶認為新能源汽車可以滿足其日常生活中的用車需求,並願意在購車時將新能源汽車納入考慮範圍。這説明,EVCARD有助於轉變人們對新能源汽車不實用、不便利的固有偏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新能源汽車的新一輪普及。

  在葉建紅看來,未來3至5年,我國電動汽車分時租賃産業將迎來高速發展的黃金期,這勢必也會帶動新能源汽車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