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披露外灘建築群“生長曲線”

2017-06-13 09:27:3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王然

  原標題:上海城市建設檔案館披露外灘建築群“生長曲線”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默認標題

  浦江兩岸日新月異,2016年的景象(下圖)已與20世紀80年代時(上圖)大有不同。(市城建檔案館供圖)

  5.93層———外灘建築群的“平均身高”最終定格在這個數字上。據市城市建設檔案館透露,百年來,27棟外灘建築經歷了三次較為密集的“生長期”,單體建築從一開始的“平房”變成了多層,又長成了“小高層”。其中,1915年建造的亞細亞大樓8層,1923年建造的字林西報大樓9層,1929年建造的沙遜大廈12層高。而外灘建築“第一高”則是建於1935年的百老匯大廈,有20層、79.3米高。

  日前,上海市城建檔案館編寫的“外灘成長手冊”———《上海外灘建築群》首發。它從城建檔案角度回望百年外灘史,集成了近年來在拍攝、徵集、編研工作中的精華。記者從中抓取了三個關鍵詞———建築高度、道路寬度、路面車道變化,借此勾勒外灘建築群的“生長曲線”。

  建築高度:從“平房”到“小高層”

  在上海近代建築史上,外灘自19世紀40年代開始形成,經歷了三次大規模變遷,20余幢建築多次重建,高度也在增長。

  第一階段是19世紀中下葉,即1843-1900年。這一時期形成了以一至二層的劵廊式磚木混合結構為主的建築特色,至今尚存的兩處建築是1873年建造的33號原英國領事館和1880年代建造的6號原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1901-1920年,近半數外灘建築重建,高度提高到三四層至六七層,逐漸向磚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過渡。由於電梯、冷暖等設備的應用,內部設施也趨於完備和現代化,具有代表性的有原上海總會、原匯中飯店、原禮查飯店等12幢建築。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外灘發展進程突然加快,近半數建築被翻建成“小高層”,且體量龐大。建築廣泛應用鋼框架結構,高度多達八層以上,個別大樓還建成了20層,外立面氣派豪華,裝飾富麗堂皇,內部設施更趨完善。如原匯豐銀行大樓、原江海關大樓、原沙遜大廈、原百老匯大廈等11幢建築都在此期間竣工。自此,外灘建築群完成了“三級跳”。

  如今,外灘建築群的平均層數定格在5.93層,由北向南,依次在原百老匯大廈,原沙遜大廈和原中國銀行大樓,以及原江海關大樓和原匯豐銀行大樓,形成了三處輪廓線的高潮。

  道路寬度:從8.3米拓展到60米

  上海開埠前,外灘濱江儼然一幅典型的江南田園圖景———只有“阡陌”,尚無“交通”。正如《“阿美士德號”1832年上海之行紀事》所述:“江岸兩邊一馬平川,寂靜無聲,河渠縱橫交錯,土地精耕細作。”

  1848年,這裡終於出現了正規的城市道路———原有的沿江縴道被拓建為二丈五尺,約8.3米。1865年,外灘濱江道路又拓展到11米開外———內側人行道寬2.44米,外側車行道寬9.15米。這源於外灘建築功能的轉變———19世紀70年代前後,尤其是外灘南京路至九江路一帶“金融街”初步形成,當時的城市管理部門努力完善社會空間與公共設施。1868年外灘公園建成,私家碼頭逐步消失,外灘淡化了港口功能,成為人們散步于其中的一彎江堤。

  到了20世紀20年代後期,大部分外灘沿江建築都進行過大規模翻建,外灘建築群的介面空間逐漸趨齊,黃浦江的漲灘促使道路進一步拓寬———外灘沿江建築到江邊的距離寬達55-60米不等,車行道拓寬到17-21米,其間還設有5米多寬的停車場。

  讓路於人:11條路面車道減為4車道

  外灘公共濱水空間也在不斷拓展和改善,這主要得益於近30年來兩次外灘綜合改造工程。

  1949年後,隨著外灘建築群功能定位的較大調整,沿江道路的設施及綠化環境逐步改善。20世紀90年代初期,外灘交通綜合改造道路改建工程帶來了根本性變化:江岸向江心擴展,退出14-49米不等,外灘建築群到防汛墻箱頂平台東緣最小距離達73米;中山東一路拓寬為46.5米,外灘地面形成寬37米雙向10-11車道的道路;沿江設置觀光平臺,防汛墻內的空箱大部分作為停車庫。

  1996年,上海外灘建築群被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置換計劃”的實施使得外灘逐步恢復了金融貿易功能。世紀之交,上海步入了城市發展新階段,《黃浦江兩岸地區規劃》確定了外灘濱江“營造城市特色、彰顯城市形象”的發展目標。

  為了緩解外灘地面大量車流的交通壓力,2007年的外灘綜合改造工程依據“風貌保護,功能改造”的理念,通過雙向雙層地下交通主幹通道的建設,將原先11條路面車道,縮減為4條車道+2條停車帶的規模,通過最小化外灘地面機動車交通,將地面空間更多地釋放為市民公共活動空間。同時,修復保留了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碑、陳毅雕像、外灘氣象信號臺等一系列濱江區域的歷史保護建築及雕塑,並設置了四個主題活動廣場,使外灘真正成為優秀歷史建築、濱江親水準臺、市民觀景互動三位一體的公共空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