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本月29日亮相上博

2017-06-19 11:26:5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大英博物館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將《希伯來星盤》放上展臺。據了解,這些展品是從大英博物館8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出來的。 記者蔣迪雯攝

  備受關注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展品已運抵上博,正在進行緊張布展工作。這場在6月29日亮相的展覽將為上海觀眾帶來哪些精彩展品?記者日前赴布展現場一探究竟。

  英方布展人員全是“80後”

  在上博二樓展廳裏,來自大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戴著藍色手套,正在一張鋪了白色桌布的長桌前認真做文物點交。

  在特殊的文物點交燈下,點交人員根據列印出的照片比對文物細部,檢查文物是否在運輸過程中發生性狀改變,每一件文物都有十幾張照片。點交完成後,來自英方的國際巡展部項目協調人林賽·尤埃爾捧著黃銅的希伯來星盤,小心地放在展櫃中。

  現場點交的喬治和克裏斯不茍言笑,面對記者的近距離鏡頭,依然全神貫注地做著手中的事情。5位從大英博物館過來的工作人員全部是“80後”,而上博負責這一展覽的工作人員中有更年輕的“90後”。

  每一個展廳裏忙活著的布展人員,對文物的溫濕度標準都“嚴防死守”,毫不含糊。上海博物館展覽部王佳介紹,此次展覽中有六七件文物對濕度要求非常低,比如西元2至3世紀的阿拉伯銘文青銅手要求濕度為35%左右,而上博的恒定濕度為50%上下,在設計展櫃時,設計人員也和文保人員通力合作。“展櫃中放有調濕器,但效果不會那麼立竿見影,這兩天一直在密切觀察,直到今天濕度終於調到了35%,這才把銅手放進去。”

  展覽有可能增開夜場

  上午的點交花了三四個小時,為了確保文物萬無一失,點交人員中午只匆匆啃了個三明治,又要開始下午的工作。據介紹,那件“耗時間”的展品是本次展覽的重頭戲,也是入口第一件展品“佘盆梅海特內棺”。這個製作于西元前600年的木棺全部材料都來自埃及以外的地區:木料來自於黎巴嫩,黃金來自努比亞,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瀝青來自兩河流域。它試圖向觀眾表達,在早期文明時代,世界範圍內的交流合作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棺木上的象形文字意為“家中的女主人”,但根據掃描,棺內的木乃伊卻是一名死亡年齡在25歲到40歲之間的男性,為何他會出現在女性木乃伊棺中,至今仍是未解之謎。由於展廳限制,也為了保護文物,此次內棺將不打開展出,而是在墻上以立體圖片的形式供觀眾欣賞。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從大英博物館8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出100件(組)展品,從奧杜威峽谷出土的石質砍砸器,到中國深圳生産的太陽能充電電燈,縱橫200萬年,橫跨五大洲,向世界觀眾講述人類文明的歷程。上海是全球巡展的第9站,此前這一展覽剛剛在國家博物館亮相。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仲謀介紹,此次上海站展出的展品和國博相同,但在陳列設計上會有自己的特色,展簽也由上博展覽部重新翻譯,“展覽免費開放,考慮到可能出現大客流的情況,上博將採取相應預案措施,並有可能增開夜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