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暢談上海國際電影節走過20屆歷程

2017-06-26 11:22:21|來源:新華社|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中外電影人暢談上海國際電影節走過20屆歷程 

  新華社上海6月25日電(記者許曉青)“在成長中成熟,在成熟中承擔。”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25日在上海舉行的“光影築夢——上海國際電影節20屆座談會”上與中外電影人暢談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成長和成熟,展望電影産業發展前景。

  他指出,舉辦電影節是為人民大眾服務,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是不變的責任;同時,舉辦電影節也承擔著貫徹落實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使命,有助於促進中國電影走向世界。

  老中青三代心中“最難忘的電影節”

  1993年秋,剛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的賈樟柯發現,當時因為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舉辦,身邊很多導師都趕去上海參加盛會。

  賈樟柯回憶:“那一屆電影節結束後,老師們回來提起最多的是一部韓國影片《悲歌一曲》。上海電影節的意義就是一扇窗、一座橋,中國電影界的老教授、電影工作者,當時通過電影節發現了新的創作潮流來自韓國。”

  上海國際電影節也“孵化”了一批電影導演及其作品,不僅賈樟柯個人監製的多部作品曾獲電影節創投項目支持。2000年以後進入導演行當的曹保平、萬瑪才旦、劉傑等曾多次在上海電影節折桂。

  “上海電影節對於年輕創作者而言是什麼?它會告訴你電影的創作目標和標準,以及一定要持之以恒。”2015年憑藉《烈日灼心》贏得金爵獎最佳導演獎的曹保平説。

  曾親歷上海電影節20屆變遷的九旬高齡電影藝術家秦怡也十分感慨。她説,舉辦電影節,有機會與世界各地的電影人交流,是展示中國電影最好的機會,“我們告訴外國友人,中國電影還會不斷向前進步”。

  外國影人眼中的中國電影“嘉年華”

  “最讓我驚訝的是,中國比其他國家更善於運用高科技,來展示電影的發展進程。”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負責人伯努瓦·吉尼斯蒂説。

  上海國際電影節誕生於1993年,次年就被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列為國際A類電影節。吉尼斯蒂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協會對上海電影節的重視,而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快速發展,上海電影節持續成功舉辦,也意味著中國主辦的電影節正進一步融入世界,更趨國際化。

  “這裡充滿了電影元素,電影節好像一個嘉年華。”今年電影節期間,《哈利波特》中扮演“張秋”的梁佩詩作為英國電影新秀代表來到上海參加交流。根據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安排,梁佩詩還與中國電影演員“結對”,以提升表演技能。

  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主席、羅馬尼亞導演克裏斯蒂安·蒙吉對於電影節的藝術追求有著更高期望。他説,通過上海電影節,可以讓更多觀眾看到更多的類型片和藝術電影,提升觀眾品味。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電影節未來

  一組數據顯示,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舉辦時,有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167部影片報名參展參賽;到今年第20屆時,有106個國家和地區的2528部影片參加徵集,其中“一帶一路”沿線申報作品逾千部。從放映場次看,本屆電影節展映了近500部中外作品,吸引逾42萬人次觀影。

  “電影節‘一帶一路’系列活動受到各國同行歡迎,電影節的‘朋友圈’進一步擴大。”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局長于秀芬説,回顧和展望電影節的發展歷程,有助於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提升電影節的品牌影響力,推動中國電影産業發展。

  童剛表示,從電影節的責任擔當看,現階段在推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方面,沿線國家和地區普遍有很大需求,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突出的主題也是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相關活動內容豐富,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

  他説:“上海電影節通過‘光影’來築夢,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從這一點看,推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電影節擁有廣闊天地,可以大展身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