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

2017-06-27 11:14:49|來源:人民網|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深圳香港上海前三

  人民網北京6月22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與經濟日報近日在北京共同發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創新工程重大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5:房價體系:中國轉型升級的杠桿與陷阱》”。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倪鵬飛作首席研究員,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

  《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5次報告》指出:2016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廣州、天津、北京、澳門、蘇州、武漢。2016年宜居競爭力指數十強:香港、無錫、廣州、澳門、廈門、杭州、深圳、南通、南京、上海。2016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十強: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澳門、青島、大連。

  研究發現,中國以東中一體和城市群體系為支撐的經濟空間新格局更加明晰。從城市GDP空間分佈及變化來看,中國東中一體與“一網五帶”新格局逐步凸現。主要表現在:第一,中心城市的經濟集聚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前20%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集聚全國近3/5的財富;第二,中部地區憑藉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撐正在不斷崛起,東北地區由於中心城市支撐作用下降而出現持續下滑;第三,“一網五帶”的“巨手型”城市中國經濟空間格局進一步顯現。從城市人口分佈及變化來看,中國人口流動出現新動向:中部地區、部分高行政等級城市人口流入增加。具體表現為:城市人口增速在區域空間和城市行政級別層面上出現分化;人口流向發生部分逆轉,中部地區人口流入規模增加;東部成熟城市群的多中心化顯現,中西部城市群單核集聚進一步強化。從城市群的發展演進來看,中國城市群體系的多中心化愈加明顯,而且對經濟空間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一是中國城市群體系在首位度、規模-位序關係上表現出的多中心化在逐步顯現;二是城市群與非城市群、城市群之間分化明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空間的主體支撐;三是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群經濟增速(均值)高於全國水準,城市群蘊藏發展新動能。

  研究發現,經濟增速放緩,城鎮化品質並重,持續加速。從城市視角審視中國的發展動態需聚焦經濟增速與城鎮化進程這兩大方面。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沒有證據顯示中國城鎮化增速放緩。

  主題報告認為,中國房價體系為尖塔形分佈,具有單中心、多層次、集群化特徵,房價體系的多層次性不斷增強。房價體系存在擴散效應、虹吸效應、傳染效應、遷移效應等多樣化聯繫特徵。房價體系的變動性:從城市分化向城市群分化演變。一些城市房價的偏離了合理的水準,導致房價體系不合理。適度的高房價有助於通過提高城市高技能勞動力的比重等途徑助推城市發展,成為轉型升級的杠桿,但過高房價則不利於城市發展,甚至會成為轉型升級的陷阱。

  主題報告建議,為更好發揮房價體系在轉型升級中的杠桿作用,應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一是完善和培育我國多中心群網化的城市體系,通過大中小城市(鎮)的協調發展來推動轉型升級;二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場機制,加強房地産市場宏觀調控, 抑制投資投機,讓住房回歸居住屬性,形成合理的房價體系;三是根據不同城市在房價體系中的功能和地位,採取“分級分城施策”的房地産調控措施。

  這份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報告是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的第15次年度報告。利用指標體系和客觀數據,報告詳細評價了289個中國城市的競爭力狀況。報告從整體上衡量中國城市競爭力發展格局,以及有關方面距離理想狀態的差距。報告對各級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部門、國內外企業、有關研究機構、社會公眾具有重要的決策參考意義和研究借鑒價值。(常紅 于明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