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頂尖專家雲集上科大 介紹人工智能新進展

2017-07-04 07:28:5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全球頂尖專家雲集上科大,介紹人工智能最新進展探討發展方向———“溫度”有了,安全度如何提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人工智能正日漸滲入人類生活各個領域。圖為上科大信息學院學生在試驗自己研發的無人機。(上科大信息學院供圖)

  “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安全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考慮的時候了。”昨天,在上海科技大學舉辦的信息科學及技術國際學術年會上,頂尖人工智能專家認為,人工智能正日漸滲入人類生活各個領域,它會更具有情感和溫度,但同時也將為人類社會帶來嚴峻的安全挑戰。

  人工智能逐步深入情感體驗

  人工智能將不再是冷冰冰的。計算機視覺和圖形學研究的世界級專家、美國工程院院士沈向洋介紹了微軟的一款聊天軟體“小冰”。目前市面上的人工智能對話軟體數量並不少,但“小冰”的特點是能夠感知對話者的情緒,所以可以更加深入地與人交流———甚至可以聊上兩三個小時,而不只是簡單完成指令。“過去六七年,科學家和工程師一直致力於將圖像、語言、知識等進行融合。”他説,如今人工智能已在實現“把思想變語言”的夢想。

  曾有人説,計算機不可思議地迅速、精確,卻愚蠢;而人類不可思議地遲緩、不精確,卻聰明智慧;兩者的結合將會獲得超越現實的力量。這或許可以用來描述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沈向洋説,如今的人工智能正在為計算機加入更多人性化的思維方式,比如,搜索“伊拉克的國土面積”,傳統搜索給出的結果是一個精確的多少平方千米的數值,而人工智能則會在後面加上一句:“相當於一個加利福尼亞州的面積。”

  沈向洋説,“小冰”甚至可以理解到圖片中內容所表達的情感,並將它們變成詩句。有趣的是,它已經出版了一本名為《陽光失了玻璃窗》的詩集。

  論壇上,當一些專家介紹著人工智能激動人心進展的同時,另一些專家則嚴肅地提出人工智能發展的瓶頸。美國工程院院士、“臉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楊·勒丘恩提出,現在機器學習的瓶頸在於,只會學習監督式數據,也就是説還需要靠工程師“餵養”。他認為,今後應發展“非監督學習”,讓機器自動學習更多沒有被處理和標記過的數據,比如隨手拍下的照片等。這將會使機器的學習能力大大加強,也將解決機器不懂“人類常識”的弊病。

  未來互聯網如果遭受攻擊,損失的可能是真實的生命

  人工智能的發展,正不斷挑戰人們的想像力。當大家不時驚艷于它所帶來的各種應用時,很多專家卻警惕地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當由機器做決定的領域越來越多,它們是否會因為決斷錯誤,而給人類帶來傷害?如何防範人工智能系統被駭客攻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與電腦科學系教授宋曉冬説,這些問題應該從人工智能發展之初就加以研究考慮,解決了安全問題,才能讓它更健康安全地發展。

  最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調整了審批規則,在批准新的醫療設備時,增加了對其軟體和通信系統的審查。宋曉冬説,這在以前是沒有的,因為有不少研究團隊已經發現,越來越智慧化的醫療設備中,存在不少安全漏洞,“這可能在今後造成不可想像的醫療事故,危及病人性命”。

  “在人工智能系統中,有一個以前軟體所沒有的層級———機器學習系統。”宋曉冬解釋,這個系統究竟會出現怎樣的安全問題,幾乎還沒人可以説清。比如,這個系統做出判斷依賴於各種演算法,如何確保這些演算法不失誤?現在還遠遠沒有形成標準。又如,如果駭客攻擊人工智能系統,又會發生什麼?現在互聯網遭受攻擊,遭到的損失可能是金錢、數據,可未來損失的則可能是真實的生命。她舉例説,比如道路上有“停止”標記,在人眼看來沒任何問題,可駭客可以動手腳,讓無人駕駛汽車誤以為那是“通行”標識,就可能導致車禍。

  “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提出的安全問題,與當年互聯網剛興起時十分相似。”宋曉冬説,系統安全的攻與防,猶如矛和盾,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相互較勁。好在有了互聯網發展的經驗,安全問題會在人工智能興起之初就得到重視。她的研究團隊目前已在構建一些具體的應用場景,模擬人工智能的學習架構,以此來尋找可能的安全問題,並加以解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