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腳步踏實而有力,今年以來,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系列大科學裝置“升級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人才集聚平臺活躍創新力迸發
正在規劃中的“張江科學城”圍繞“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和“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標戰略,依託國家實驗室建設和高校、科研機構等,匯聚全球頂尖創新人才、國家大科學設施、高水準創新型大學、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研發中心,推動上海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新知識新技術的創造之地、新産業的培育之地
上海,正在不斷吸引活躍在世界前沿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加盟,同時歷練一批屬於中國自己的頂級科學家。眼下,滬上高校和科研院所正在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為人才提供更精細化、專業化的服務,優化人才服務的軟環境,從而提升上海人才的國際競爭力、輻射力、影響力
7月的申城,驕陽似火。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腳步踏實而有力。
位於浦東張江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系列大科學裝置的“升級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基建結構已封頂,部分設備將開始安裝;軟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的光束能量正在不斷升高,預計今年年底將可能獲得第一束自由電子鐳射;“超強超短鐳射實驗裝置”年內挑戰暫態輸出功率10拍瓦世界紀錄的科研,正按計劃推進……
與此同時,還有更多濃墨重彩的大手筆,不斷添加到這張“科學地圖”上:硬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已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立項,這道長達3公里的“光劍”將有望衝擊同類光源的“世界第一”;國家實驗室的籌建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未來將集聚全國研發之力,衝擊更多世界前沿……
這是上海科研人員不斷奮進、砥礪前行的創新之路。
今年以來,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之路捷報頻傳。位於浦東新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接連發佈量子計算、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一系列震動世界的重磅成果。而以張江G蛋白偶聯受體(GPCR)研發力量為主的科研聯盟,也頻頻解析出高難度的重要蛋白質精細三維結構,論文登上《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科技創新不只是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而應該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全方位的系統創新。”在上海科技界,這已成為共識。正在規劃中的“張江科學城”就是圍繞“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和“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標戰略,依託國家實驗室建設和高校、科研機構等,匯聚全球頂尖創新人才、國家大科學設施、高水準創新型大學、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研發中心,推動上海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新知識新技術的創造之地、新産業的培育之地。
科創中心建設活力迸發,卓越人才紛至遝來,人才集聚效應顯現。上海,正在不斷吸引活躍在世界前沿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加盟,同時歷練一批屬於中國自己的頂級科學家。緊鄰大科學裝置,上海科技大學的專任教師隊伍中,已集聚起包括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等在內的一批頂尖海外人才。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羅斯曼正在這裡帶領團隊參與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項目的建設,從最初到上海訪學、講課,到最後決定在這裡進行科學研究,對他産生極大“誘惑力”的就是學校及周邊的大科學設施集群。
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釋放創新活力。眼下,滬上高校和科研院所正在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為人才提供更精細化、專業化的服務,優化人才服務的軟環境,從而提升上海人才的國際競爭力、輻射力、影響力。同時,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滬上高校陸續出臺人才培養新計劃,聚焦科學前沿領域,鼓勵更多年輕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創新人才不斷集聚,創新平臺日益活躍,上海的創新之路越走越寬闊,在邁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征程中,上海正迸發出卓越的創新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