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陽星火 紅色源頭閃爍信仰之光

2017-07-24 08:41:26|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閱讀上海100勝 22 | 漁陽星火 紅色源頭閃爍信仰之光

  上海正在開展的“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使一條百年老弄堂——漁陽裏的歷史記憶變得日漸清晰。如果説,中共一大會址是黨誕生的“産房”的話;那麼,漁陽裏這片石庫門建築就是黨的“十月懷胎”之地。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百年漁陽裏,誕生了第一個黨組織、第一個團組織、第一個幹部學校、第一個黨領導的工會……黨誕生後,這裡是黨初創時期的“中南海”。這裡走出了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林伯渠等領袖人物。

  96年前的今天,13位風華正茂的熱血青年和2位共産國際代表走進興業路76號的一幢石庫門中,舉行了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如果説,興業路76號是黨誕生的“産房”;那麼,漁陽裏這片百年石庫門就是黨的“十月懷胎”之地。召開黨的一大會議通知書,從這寄往各地;一大會議突遭襲擾,代表轉移至南湖也在此決定;一大召開後,這裡成了中共中央局所在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説:漁陽裏 劉歆 攝

  重要隱秘的秘密搖籃

  今年七一期間,陸家嘴社區陽光驛站公益服務社組織60位大學生村官和青年黨員瞻仰中共一大會址。隨後,這群年輕人興致勃勃地追尋紅色源頭,集體騎著分享單車,慕名來到漁陽裏,參觀先後孕育了共産黨和共青團誕生的革命舊址,並面對黨旗莊嚴宣誓。

  隨著去年由上海市委宣傳部推出的“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不斷深入,漁陽裏這一黨的“秘密搖籃”正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所關注。

  從綠蔭濃郁、人文薈萃的南昌路步入100弄青磚黛瓦的石庫門弄堂,這裡是老漁陽裏。長期地下鬥爭,使我黨早期地點都不顯眼。2號黑漆漆的大門外墻,有塊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標牌,上書“《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其實,這背後更藏著一段重要隱秘的紅色歷史。

  70歲的居民趙文來在此住了近40年,隨著這段紅色歷史不斷發掘,來他家參觀的人越來越多,甚至不乏外國友人。他家客廳有塊漢白玉石碑上寫著:“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央工作部,領導當時黨的日常工作。一九二一——二三年,中國共産黨中央工作部在這裡辦公,毛澤東同志也曾一度在這裡工作。”他希望將來把這裡變成紅色景點對公眾開放,起到革命文物應有的作用。

  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漁陽裏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李瑊説:“眾多研究成果證明,漁陽裏在中共建黨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創造了中共黨史上多個第一,如第一個黨組織、第一個團組織、第一個幹部學校、第一個黨領導的工會等。黨誕生後,這裡還是中央局所在地,是黨初創時期的‘中南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片來源:劉歆 攝影

  承載傳奇的百年弄堂

  電影《建黨偉業》展現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歷史畫面。1920年2月,為躲避追捕,陳獨秀與李大釗迎著鵝毛大雪,坐帶篷騾車悄悄離開北京。路上,李大釗説:“我在北京,你在上海,我們分別做建黨的準備。”乘輪船抵滬後,陳獨秀秘密入住老漁陽裏2號。這裡人稱“柏公館”,原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居所。陳獨秀曾一度擔任柏文蔚的秘書長,兩人為故交老友。這位被毛澤東譽為“五四運動總司令”的《新青年》主編一到上海,即邀請在上海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幾位同仁李漢俊、李達、陳望道、沈雁冰、邵力子、沈玄廬等匯集於此,使在中國率先為新文化運動大聲吶喊並傳播了馬克思主義的《新青年》在漁陽里正式復刊。

  16年後,毛澤東在延安接受斯諾採訪時説出了老漁陽裏的重要性。“我第二次前往上海,在那裏我再次見到了陳獨秀,我與他討論我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陳獨秀談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話,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鍵性的時期,對我産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説,他是通過閱讀《共産黨宣言》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而陳望道的《共産黨宣言》中譯本,就是經陳獨秀和李漢俊校對後,誕生在漁陽裏這一“秘密搖籃”中。在此與陳獨秀深談的還有林伯渠等革命者,由於來者眾多,客廳小黑板上寫著“會客談話以十五分鐘為限”。

  這是一座承載著革命傳奇的石庫門。1920年4月,共産國際代表維金斯基經李大釗介紹,在老漁陽裏2號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討建立中國共産黨。在維金斯基等幫助下,經醞釀籌備,中國第一個共産黨組織8月在漁陽裏悄然成立。經陳獨秀向李大釗徵求意見,正式定名為“中國共産黨”。它雖在上海,卻起著中國共産黨發起組織和聯絡中心的作用。11月7日,《共産黨》月刊在此問世,這是第一份黨刊。同月,這裡起草了《中國共産黨宣言》,在中華大地上率先高舉起共産黨的旗幟。要求各地建立起黨組織、通知召開黨的一大等重要信件,都是從這裡秘密發出……漁陽裏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相繼點燃,使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呼之欲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片來源:劉歆 攝影

  紅色源頭聽歷史迴響

  新漁陽裏原與老漁陽裏相通。當年,可從南昌路直通到淮海路,在這裡匆匆來往的有許多將民族危亡、國家前途視為己任的革命青年,弄堂裏常常迴響著他們慷慨激昂的讀書聲、論辯聲。靜靜凝聽歷史迴響,能感受到當年的激情飛揚、熱血沸騰。

  如果説,老漁陽裏孕育了黨的誕生,新漁陽,則孕育了共青團的誕生。1920年8月22日,俞秀松這位最年輕的黨員在陳獨秀指派下,來到新漁陽裏6號發起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隨後,他擔任了共青團臨時中央的第一任書記。1920年9月,這裡挂出了“外國語學社”的招牌,對外稱:“本學社擬分設英法德俄日本語各班,現已成立英俄日本語三班……”其實,這是黨開辦的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用學外國語掩護革命活動。當年一群救國心切的青春志士,在漁陽裏集體擠板床,打地鋪,每人每月生活費只有五六元,生活雖然簡樸,但熱情似火,信仰堅定。劉少奇還參與陳獨秀主編的《勞動界》週刊的收發、繕寫工作。半年後,劉少奇、任弼時、羅亦農、肖勁光等20多位學員分赴蘇俄學習,他們日後都成了中國革命的骨幹。這裡點燃了理想之火,閃爍著信仰之光。

  1920年10月3日,上海機器工會在新漁陽裏舉行發起會,陳獨秀、李漢俊等出席。孫中山、陳獨秀等還參加一個多月後的正式成立大會。從此,中國工人階級有了第一個群眾組織。

  今年91歲高齡的原盧灣區副區長王乾德老人是1944年入黨的上海地下黨員。他説,把新老漁陽裏這段紅色歷史挖掘出來,意義十分重大。由於他的積極奔走呼籲,他成了漁陽裏研究會的發起人和顧問。他告訴記者,上海剛解放不久,為尋找黨的誕生地,陳毅、潘漢年等上海市領導來到老漁陽裏踏訪。當年還有個籌辦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計劃,想把中共一大會址列為一館、老漁陽裏2號列為二館、居住一大代表的博文女校列為三館。為此,漁陽裏東側還騰出了一塊空地,以籌備建造革命歷史博物館,這空地就是如今淮海中路上的華亭伊勢丹。由於年代相隔已經久遠,現在已很少有人知曉這段歷史。

  漁陽裏離中共一大會址步行僅10來分鐘,離復興公園更近,步行僅兩三分鐘。這一美麗的法式公園內有一座大型馬克思恩格斯雕像,象徵著中共建黨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來源。就像陳望道回憶説:“大家住得很近,經常在一起,反復地談,越談越覺得有組織中國共産黨的必要。”由此看來,馬恩雕像坐落於此,絕非偶然。

  今年初,市政協完成了一項調研報告,指出復興公園附近一平方公里密集分佈著10多處建黨早期的重要舊址,有一大會址、新老漁陽裏、博文女校、又新印刷所、維金斯基故居等,它們見證了中共從醞釀、籌備、組織、誕生的完整過程,建議將這裡打造成一片“紅色源頭歷史風貌區”。在迎接建黨百年之際,讓人們漫步這片歷史街區,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應有的歷史情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圖片來源:劉歆 攝影

  導覽

  新漁陽裏團中央舊址

  地址:淮海中路567弄6號

  老漁陽裏《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地址:南昌路100弄2號

  交通:13號線淮海中路、1號線黃陂南路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