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大代表評議上半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7-07-27 09:14:34|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市人大代表評議上半年政府工作報告 以人為本,當好排頭兵先行者

  時間過半,完成任務過半。今年上半年上海在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昨天上午,市人大第十四屆常委會三十九次會議舉行代表分組會議,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和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圍繞應勇市長代表市政府所作的2017年上半年政府工作報告進行分組評議。

  代表們認為,不論面對的是風險還是機遇,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上海勇當排頭兵、敢為先行者的基石。

  科創中心關鍵在於吸引並留住人才

  當前上海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既是一項國家戰略,同時也是上海自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科創中心的打造,關鍵是“人”。

  應勇市長在作上半年政府報告時指出,“建設科創中心,人才是基礎、是關鍵”。近年來,上海先後出臺人才政策“20條”“30條”,進一步向用人主體放權。目前,上海人才總量已超過476萬

  人,常住的外國專家達9.3萬人,人才政策的效應已經初步顯現。

  丁浩代表説,隨著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推進,對於高端人才的需要更為迫切,在加大硬體投入的同時,怎麼把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起來,是重中之重。建議上海繼續完善人才的引進、使用和評價激勵機制,爭取使得優秀人才能夠“吸引來、留得住”。

  目前,浦東、嘉定等區正在試點人才租賃房,為優質的高新人才提供過渡性住房。陸曉煒代表説,張江南區的人才租賃住房預計可容納700萬人口,有利於聚集更多創新型人才,推動産業發展。建議跨部門聯合,確保人才引入之後的交通、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同步跟進。

  “四項整治”還人民水清天藍

  一個更加有序、安全和乾淨的環境是每個城市居民的心中所願。“補短板”被列為今年市委重點推進的八項工作之一,上海致力於聚焦“四項整治”,為城市居民打造一個“水更清、天更藍”的人居之所。

  馬春雷代表介紹,經過河道治理,

  長達6.5公里的圓形護城河串起了嘉定老城的美景,親水步道使得過往行人可以近距離一窺老城的百年風采。這是上海全面加強城鄉中小河道綜合整治的成果之一,“今年年底,本市中小河道將基本消除黑臭問題,水域面積只增不減,令人振奮。”

  報告明確,今年是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的攻堅之年,目標是基本消除郊區“五違”問題突出重點區域和中心城區違法建築集中成片區域。全市上半年拆違6662萬平方米,下半年將繼續推進整治任務,並抓好整治後地塊的長效管理和開發利用,防止“五違”現象反彈回潮。

  “既要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産,同時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的速度不減,這是最大的民生。”湯志平代表説,黃浦區計劃用三年時間對老城廂地區進行徹底改造,“目前還有250萬平方米住房需要改造,今後將重點探索城市更新、舊改方面的途徑,儘量多地保留城市歷史文化遺産,同時儘量改善百姓生活。”

  陳東代表在談及“五違四必”整治時提出,政府要避免“今天搭積木,明天拆積木”的發展模式,對有價值的歷史建築適當保留。

  企業要培育激勵一線工人的工匠精神

  上半年本市工業增長明顯回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8%,增幅為近六年同期最高,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約17%,增幅為近七年的最高點。

  吳荷生代表説,報告的經濟數據令人鼓舞,尤其是工業顯示出了結構性改變。潘志純代表認為,上海是我國工人階級的誕生地,更要高度重視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而郊區作為本市製造業的主戰場,更應受到相關財稅政策更多的傾斜。

  “為什麼好多民營企業能夠走向國際?它們有比較活的機制。”徐小平代表認為,“中國製造”想要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面臨的瓶頸問題並不在於産品,而是機制。那些已經成功“走出去”的民營企業,他們的一線工人在崗位上能夠自主研發工藝,進而制定行業內的標準,再加上精細化的工藝水準,使得他們得以擊敗國際市場的競爭對手,成為行業內的翹楚。代表們期待,“中國製造”要進一步激活體制創新,培育激勵一線工人的“工匠精神”,從而積累中國産品的“品質優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