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兒童醫院鈕駿組建首家“病房學校”,吸引萬餘志願者服務超過20萬小時 因為他,孩子們害怕的地方有了快樂
上海市兒童醫院社工部主任鈕駿(中)。 唐燁 攝
盛夏的一個下午,市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病房,走廊盡頭的一間房內,兩個六七歲的小朋友正專心擺弄著彩色橡皮泥。他們看起來與普通孩子有些不同:淡藍色的病號服、大大的口罩,最明顯的是“小光頭”。其中一個孩子左手上還插著輸液針,黃色的藥水從他頭頂上的輸液瓶慢慢流向手臂。血液(腫瘤)病房收治的大多是白血病患兒。
“牛哥哥,你看我捏得像不像?”一個孩子將一隻“小蛋糕”舉到了一位穿著白大褂的男醫生眼前。這位男醫生眼中泛起慈愛,用寵溺的語氣説“像,真像”。男醫生叫鈕駿,是兒童醫院社工部主任。陪孩子捏橡皮泥、講故事,並非他的全部故事。白血病是個讓人揪心的詞語。但正是在鈕駿的倡導與身體力行下,兒童醫院第一次有了讓孩子們暫時忘卻疾病的小天地,吸引1萬名志願者併為患兒服務超過20萬小時,誕生了上海首家“病房學校”……
孩子觸動他心靈最柔軟部分
1997年,剛畢業的鈕駿進入兒童醫院檢驗科,幾乎每天都要去病房給孩子們採血化驗。天性就喜歡孩子的他,常被孩子們的一顰一笑觸動心靈上最柔軟的部分。
“我經常要拿著針採集孩子的指尖血,所以不少孩子都怕我。”最初,帶著幾分“愧疚”,他加入醫院醫護青年志願者服務團隊。醫院當時開設了第一個為白血病患兒提供學習與娛樂的場所——血液(腫瘤)病房“陽光小屋”,只要一有空,鈕駿就往“陽光小屋”跑,陪孩子講故事和聊天。
白血病治療過程漫長且痛苦,患兒經常要做化療、骨穿和腰穿。“這些孩子個個都很懂事。有時面對連大人都難以承受的痛苦,蠟黃的小臉上痛得直冒汗珠,他們也能做到一聲不吭。實在忍不住了,他們就和醫生説‘叔叔阿姨,輕一點’。”每當看到這情景,鈕駿心裏就發酸。他想方設法,要讓孩子在住院治療期間過得“快樂”些。
“成長支持”讓患兒快樂起來
2003年,當院方提出讓鈕駿兼職團委工作時,他欣然接受。可以有更多機會為孩子服務,正是他“心之所向”。“當時,為患兒服務主要靠醫院醫護人員,由於大家工作都比較忙,為孩子們服務的時間不能保證。”怎麼辦?鈕駿想到引入社會力量。恰逢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社會上廣泛招募志願者。鈕駿向醫院團委申請經費,創辦了一個志願者網站,將服務需求挂到網上。這樣的志願服務形式,在當時算一個創新,結果很火,僅一期就有3000多人報名。
但問題又來了:志願者陪孩子講故事、聊天,做一些簡單小活動,但慢慢熱情淡下去,服務缺少長效性;而對患兒家庭來説,簡單的陪護,孩子快樂片刻後,似乎解決不了大問題。2012年,兒童醫院提出建設“智慧醫院、人文醫院、精品醫院”的願景,人文關懷首次作為醫院發展的重要工作。在這一年,醫院成立了社工部,開展醫務社工服務,鈕駿加入社工部,完全切換了一個“頻道”。
打破志願服務的僵局,源於一位患兒家長的擔憂。這位家長對醫護人員説,孩子一病,每天面對的都是病房,與社會幾乎完全隔絕,幾年後就算痊癒了,再走進社會可能也不適應。這句話啟發了鈕駿。“幫助患兒適應住院治療的生活,恢復自信,建立社交平臺,或許能使他們真正快樂起來。”作為社工領域“門外漢”的鈕駿,翻閱了大量資料,再結合自己志願者的經驗,提出了“患兒成長支持”理念。
在這一理念下,2014年鈕駿組建第一個“病房學校”——彩虹灣病房學校。這是一個設在病房中的“學校”,由12家學校的教師輪流做志願者,每週一次為患兒進行專業授課。那些常年進出醫院的孩子,終於不再只是終日捧著手機打發時間。“彩虹灣病房學校”項目獲得了2016年第三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更多志願服務計劃付諸行動
如今,在兒童醫院北京西路及瀘定路院區,孩子們每天的生活被安排得很充實:除了每週二上課的“彩虹灣病房學校”,還有音樂教室、繪畫課堂,同齡小朋友也會定期走進病房與孩子們交流互動……患兒需求逐漸滿足。但鈕駿又觀察到另一個問題:近年,社會上公益氛圍越來越濃,不少人會打電話到醫院來要求做志願服務,但讓他們做什麼服務,成了難題。
2014年有個叫恒恒的10歲患兒説,家裏太窮了,不想再接受治療,希望自己走的時候能把有用的器官捐獻出來,給需要的小朋友。這句話傳到鈕駿耳裏,他非常震驚,萌生了一定要幫助這個孩子的想法。在和兒子玩玩具時,他有了“親子做公益”的想法:讓小朋友拿出多餘的玩具,通過義賣方式來幫助患兒籌集治療費用。經過醫院微信平臺與媒體宣傳,他將500多個家庭組織到一起,參與的全是10歲以下的孩子,短短一天就募集到10萬多元。小朋友們在活動中學會分享與關心他人,家長對孩子們的成長收穫非常滿意。這樣不但幫助了恒恒,還找到了一批“堅定”的志願者。後來,每年鈕駿組織類似的活動,都會有大批父母帶著孩子報名參加。
十多年間,1萬多名志願者為孩子提供高品質的志願服務超過20萬小時。家長成長支持、醫護成長支持……更多圍繞患兒安全與健康的志願服務計劃與項目,被提出並付諸行動。鈕駿可以2個小時滔滔不絕地講他的各種想法,但從他口中很難“撬”出一兩個充滿細節的感人故事。或許正因為這份理性,他能在瑣碎的志願者服務中理出頭緒,有所突破與創新。但他又是感性的,在他的手機裏至今保留著十多年前接觸過的患兒照片。他拿出其中一張給記者看:三個戴著口罩的患兒抬頭盯著護士手中的盤子,裏面是為他們生日準備的蛋糕,眼神中充滿著期待……“他們的眼神,就是我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