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緩解熱島效應,滬上立體綠化各顯神通 轉角遇見綠色,得享一份夏日清涼
色彩斑斕的立體綠化為建業裏頗具歷史感的建築墻面增添了生命力。袁婧攝
連日高溫令人叫苦不迭。走在路上,皮膚被曬得發燙,如能遇到一片綠蔭,真是幸運。烈日當頭的室外,當空調這一現今人們最為依賴的降溫設施無法施展,人們發現,利用地面、屋頂乃至建築物墻壁上的綠色,可以尋找一份高溫下的清涼。
專業科研人員的試驗表明,綠量越高,降溫效應越強,林蔭道下的溫度可降低5℃至7℃;而一幢被植物包裹住的建築,室內溫度將下降5℃至10℃。在上海,立體綠化已開始各顯神通。
炎炎夏日,綠蔭道成市民消暑“聖地”
都説大樹底下好乘涼,炎炎夏日,綠蔭道成了許多市民的消暑“聖地”。比如在延中綠地,就有許多人前來納涼。晚飯後來這裡散步的市民王先生説:“在這裡就覺得比其他地方涼快。”
林蔭道中究竟有多涼快?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教授級高工傅徽楠做過評估,夏季時,林蔭道下的溫度可降低5℃至7℃,降溫程度與樹冠大小、樹蔭面積和植株距離有關。
上海林蔭道種植樹木以香樟木和懸鈴木為主,香樟木四季常青,適合用於城市主幹道,延中綠地就以24棵香樟木開啟了城市中心綠地的建設。人們熟悉的法國梧桐屬於懸鈴木科,冬天會掉葉子,所以適合種植在夏天需要遮蔭、冬天需要陽光的居民小區。
不管如何,有無樹木遮擋的區域,溫度相差非常大,市民也非常希望市區能出現更多林蔭大道。傅徽楠表示,“十二五”時期上海新增100多條林蔭道,總林蔭道數量已接近200條,為夏日城市帶來更多涼爽。
把高大喬木搬上屋頂是上海綠化的創新
人們習慣於在地面的林蔭道納涼,但你可知道,屋頂上也有林蔭道?北外灘白玉蘭廣場樓頂栽種著80多棵大樹,最大幾棵是朴樹,胸徑約20至30釐米,樹冠直徑約8米。
這是由上海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領銜的市科委《立體綠化技術集成研究及應用示範》項目。項目相關負責人張浪表示,向屋頂要綠化增量已成為許多國家的通用做法。上海以往屋頂上大多種植草坪或低矮灌木,把高大喬木搬上屋頂是上海綠化的一次創新。
為讓高大喬木牢牢固定在屋頂上,課題組做了三道“保險”。首先是與建築領域科研人員合作,在建築設計時把“樹木在哪種”“怎樣受力最合理”等問題考慮進去;第二,為每棵大樹加裝一個方框形固根樁,方框隱藏在種植層中,從外面看不出名堂,卻在泥土中牢牢固定樹木;第三,利用拉鎖固定大樹。
喬木搬上屋頂,為綠化提供了多種選擇。現在,白玉蘭廣場頂樓形成了一個錯落有致的屋頂花園,喬木有朴樹、銀杏、白玉蘭、香樟等86棵,灌木有海桐、石楠等300多株,共計8860平方米。“我們做過試驗,綠量越高,降溫效應和消減空氣污染能力越強。”張浪説。
為城市添綠,攀緣植物是最大“增量”
不久前,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人工氣候室主任完成了市科委關於攀緣植物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研究,得出結論:如果一幢建築被植物完全包裹住,室內溫度將降低5℃至10℃,如果城市70%建築都種植攀緣植物,至少可為整座城市節電2.5%。
為何垂直綠化也能降溫?陳金星表示,這是由於植物的蒸騰效應,就如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植物的正常體溫是27℃至28℃,水分從活的植物表面以水蒸氣形式散失到大氣中從而帶走大量熱量,把它周邊溫度維持在植物“體溫”附近。
上海年均降水量約1100毫米,這使得攀緣植物幾乎不用管理就可生長。陳金星認為,為城市增添綠色,攀緣植物是最大的“增量”,不妨從高架道路下開始種植。試想一下,當車輛駛過,看到高架下一派盎然綠意,不僅有效降低城市溫度,緩解熱島效應,而且令人身心舒暢,心靜自然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