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山區檔案局開展課題研究,相關研究人員花10個月奔走全國多地 還原80年前那一場“楓涇阻擊戰”
位於楓涇的工事遺存。(資料)
1937年11月8日至10日,在金山楓涇,一群中國軍人明知淞滬會戰已失敗,但面對兇殘的日軍,他們仍以血肉之軀頑強抵抗,堅守三天三夜,犧牲官兵超過千人……
“楓涇阻擊戰是淞滬會戰後、南京保衛戰前,中國正面戰場阻擊日軍的一場戰役。”復旦大學教授、著名抗戰史研究專家余子道説,守衛楓涇是為了保護蘇嘉鐵路,守住杭嘉湖地區和京滬寧地區的大門。這場戰鬥延緩了日軍進攻南京的速度,掩護了淞滬會戰主力部隊的撤退,意義重大。
對於這場慘烈戰鬥,對於那些明知要死仍英勇戰鬥的中國官兵,人們卻知之甚少。令人欣慰的是,從去年9月開始,金山區檔案局啟動“楓涇阻擊戰”課題研究,一群年輕人花了10個月,前往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查找檔案、請教專家、尋訪英雄後人,逐步還原出當時在楓涇戰鬥的英雄群像和那段不能忘卻的抗戰記憶。
一位生於金山楓涇的抗日青年
王楓,金山區楓涇鎮人,1917年出生於商人家庭;淞滬會戰開始後,特別是楓涇阻擊戰期間,他組織家鄉知識青年發起抗敵學友會、抗敵後援會,後輾轉延安、東北、江蘇、江西等地參加抗日鬥爭與解放戰爭,解放後曾任江西省水利廳副廳長……然而,僅有這點資料是遠遠不夠的。
今年3月21日,“楓涇阻擊戰”課題組研究人員踏上尋訪英雄事跡的路途。上海到南昌,700余公里,列車掠過一排排樓宇,駛過一片片油菜田,穿過青山黛瓦間氤氳而起的淡淡雲氣,仿佛跨越了時間的阻隔,回到風雨飄搖而又激情澎湃的年代。
第二天,研究人員拜訪了江西省地方誌辦公室指導處處長張棉標,在其熱心幫助下,他們找到王楓的履歷表,也查到了王楓子女的線索。3月23日,他們在江西省檔案館查找到王楓參加抗敵學友會、後援會的線索。之後,還聯繫上了王楓之子王蘇吉。
電話接通時,王蘇吉正在由萍鄉往南昌的路上,得知研究人員來意後欣然約定當天見面。王蘇吉回憶道:“父親很少説起他年輕時的經歷,只知道《西行漫記》對他的革命思想産生了很大影響……他對黨的信仰始終不變。”一個有著共産主義堅定信仰的革命先輩形象被勾勒出來。王楓女兒則從密封好的文件袋中小心翼翼拿出父親在延安抗大做教員時的教材《辯證唯物論》,上面滿是紅綠相間的墨水線和批註……回憶起父親,淚水不覺滑落面龐。
一群來自湖南的“竿軍”英雄
據記載,楓涇阻擊戰的參戰中國軍隊,有中國國民革命軍第10集團軍第128師382旅、第109師654團,預備第11師41團,參戰中國軍人達3000多人,最終陣亡1000余人。
參戰將士大多來自湘西,號稱“竿軍”,他們在楓涇與敵人展開短兵搏殺。這是怎樣一支軍隊?有怎樣的特質?今年3月30日,研究人員到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梳理掌握的線索,制訂初步調研方案。第二天,鳳凰縣地方誌辦公室、鳳凰縣政協文史委員會幫助研究人員收集到《鳳凰文史資料》等書籍和資料,有助於大家進一步了解楓涇阻擊戰相關史實和“竿軍”的戰鬥事跡。
《百年竿軍》作者王嘉榮得知研究人員來自上海,希望了解當年“竿軍”抗戰事跡的意圖後,立即答應接受採訪,詳細介紹“竿軍”從清朝屯鎮開始的發展過程,以及“竿軍”崇文尚武、忠勇報國、民族團結、堅韌不拔、不畏犧牲的特質。
經鳳凰縣方志辦介紹,研究人員還見到靡洪武、陳啟迪兩位老先生。糜洪武説,他的爺爺叫糜大昌,128師768團少校副團長,為掩護傷員撤退,被燒死在地堡中。陳啟迪回憶起父親陳范作為128師767團團長率部承擔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艱巨任務時,仍充滿自豪,説到當年湘西子弟在遠離家鄉的前線,在武器裝備落後、後勤補給不足的情況下,數次躍出戰壕,與敵人短兵相見的情景時,老人幾度落淚……
之後,研究人員來到長沙,檔案館裏《湖南省鳳凰縣抗戰傷亡官兵褒恤狀況調查表》讓大家的心靈再次震顫。當研究人員用筆抄下128師陣亡英雄的姓名、年齡、部隊番號、任職、犧牲地點等信息時,心情難以言表,這些英雄大多在18歲至30歲間,卻被永遠定格在戰火紛飛的年代……
“阻擊戰”輪廓逐漸勾勒出來
今年2月28日,研究人員赴江蘇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查找當時的作戰報告、作戰命令、戰鬥手記等一手史料;5月11日,他們赴浙江省嘉善縣史志辦和嘉善縣檔案館,查閱“嘉善阻擊戰陣亡官兵名錄(部分)”等有關阻擊戰原始檔案方志資料;5月17日,他們與遠在美國紐約的華僑進行視頻連線,聆聽大洋彼岸的同胞講述為支持中國軍隊而慘遭日軍活埋的朱家夫妻和年幼女嬰的不幸。在上海市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上海市圖書館等處,研究人員還查閱《字林西報》等抗戰時期西文報紙,以及楓涇阻擊戰發生前後《申報》等報刊資料,並組織相關專業人士翻譯、解讀。
有了這些材料,“楓涇阻擊戰”的輪廓逐漸被勾勒出來——1937年11月8日,日軍第18師團第35旅團2000余人進攻楓涇。20架敵機對守軍陣地進行轟炸,投彈200余枚。防守楓涇的預備第11師41團疏散妥當,損傷不大。下午3時,日軍騎兵100余人發起試探性進攻,被41團將士擊退。下午5時,日軍進攻楓涇東南1公里北旺涇,預備11師警戒連奮起抵抗,因彈藥耗盡,援兵受阻全部犧牲,日軍佔領北旺涇。8日夜,日軍以優勢兵力進攻楓涇,團長張偉負傷,接替張偉指揮的團副方學蘇陣亡……
據了解,復旦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上海分院的抗戰史研究專家和學者余子道、吳景平、蘇智良、張雲等,以及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都對“楓涇阻擊戰”研究給予了學術支持和研究指導。目前,依託上海學術界對淞滬會戰研究成果,依靠抗戰史研究專家的專業眼光,依據紮實全面的史料,“楓涇阻擊戰”課題研究成果已逐漸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