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新理念 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2017-08-10 08:58:2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對接2040總體規劃,“把有限變為無限”……上半年各區“成績單”傳出新信息 培育新動能 踐行新理念 騰出新空間

  2017年上半年,各區“前半程”成績單如何?成績單傳遞了哪些信息?

  “公雞”與“母雞”

  “如此成績,全國罕見”,人民日報在一篇《上海松江土地賬算得精》報道中,對松江這樣評價。這份“期中評語”,令松江區幹部群眾廣受鼓舞。

  今年上半年,松江簽約及開工的先進製造業項目投資總額超過600億元;1月—6月,松江區工業固定資産投資增幅高達284%,且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主。6月底,海爾集團與上海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規劃在松江區投資建設上海區域總部暨“産城創”上海基地。

  好成績的背後,是松江把“土地賬”算明白了。從去年起,松江土地減量化出來的經營性用地指標,不急著開發房地産,而是2/3用於發展先進製造業。房地産用地出讓價格每畝3000萬元左右,工業用地每畝僅100萬元,松江為何要做“虧本”買賣?

  “這就好比‘公雞’與‘母雞’的關係。房地産是‘公雞’,只能一次性消費;實體經濟則是‘母雞’,可持續‘下蛋’。”區領導這樣比喻。

  上海製造業“十三五”規劃提出,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産總值的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在市裏的這本“大賬”面前,松江自我加壓,提出“製造業佔GDP比重超50%、戰略性新興産業佔工業總産值超25%”。

  事實上,促進實體經濟和先進製造業發展,上海郊區都鉚足一股勁。

  在嘉定,今年以來,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主體的高端製造業加速發力,嘉定轉型“轉”出了對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精準醫療設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先發優勢。嘉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嘉定區規模以上工業産值力爭達6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幅力爭高於全市平均水準1個到2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産業工業産值力爭達到1000億元以上。”

  追求“精美成長”的嘉定,這樣定位區域內産業之間的關係:二、三産業要“水漲船高、共生共榮”,而不是“水落石出、此起彼伏”。“嘉定的先進製造業要凸顯效益和競爭力,現代服務業要做大規模能級和影響力。”

  而一派溫婉水鄉模樣的青浦,默默積攢能量,一旦亮相,驚艷四座。6月初,上海市政府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華為規劃在青浦區投資建設新的研發中心及配套人才公寓,持續加大研發投資、吸引頂尖人才,加快推進上海軟體與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及智慧城市示範應用的創新合作。這樣一個重量級項目落地,對一個區域的發展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上海後花園金山,則一邊建設“百里花園、百里果園、百里菜園”,一邊積極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新引擎。聚焦和輝光電項目,全力打造國內高端的新型顯示産業集群。抓牢招商引資主線,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旨在打響“智造金山”品牌。

  意象與指標

  幾乎每個地區都會有高大上的“廣告語”。美好的意象,能否落實到具體指標,一項項對照,一步步實踐?

  被專家讚為上海“主要勢能高地”的長寧區,日前發佈《長寧區加快建設創新驅動、時尚活力、綠色宜居的國際精品城區指標體系》,這也是上海首個區域性對接國際精品城區建設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對接上海2040城市總體規劃,基於區域發展藍本,借鑒紐約、倫敦、巴黎等國際城市的先進規劃理念,涵蓋産業發展與城市更新兩大長寧“十三五”重點戰略,系統編制了12個重點領域共52項具體指標。

  長寧編制的指標體系不自娛自樂內循環。區裏邀請轄區內的企業、白領、居民、境外人士、部分外國領事館領事以及專家團隊一同參與編制。編制過程中,專家們參考的一項重要國際指標,是日本森紀念基金會城市戰略研究院于2015年發佈的《全球實力城市指數》。該指數中,對上海、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香港、新加坡、首爾等8座城市進行比較。從中可發現,上海中心城區5公里至10公里半徑區域的國際競爭力,要略優於5公里半徑內的城市核心區域,而長寧恰好在5至10公里半徑區域內。

  “撤縣設區”一年之際,崇明區瞄準“世界級生態島”的遠景目標,日前出爐了《上海市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這是全市首個進入公示環節的區級2040總規草案。

  “沙靜明月蟲雀歸”,自然和諧的美景可觸摸、可抵達。規劃明確,到2040年,崇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70萬人以內,建設用地總規模鎖定在265平方公里以內,自然濕地保有率從38%提升到45%,森林覆蓋率提升到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6.8平方米提升到20平方米,水面率從9.54%提升到10.3%……崇明區將建設成為在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經濟社會發展、人居品質等方面具有全球引領示範作用的世界級生態島。

  “十字水街、田字綠廊、九宮格裏看天下、一朝夢回五千年”,此番詩情畫意勾勒的是奉賢未來城市格局。潑墨寫意的遠景,也需要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前不久召開的奉賢區委全會上,審議通過了《關於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區打造一流生態環境的若干意見》。

  意見具體分成優化生態空間佈局,深化農村“三塊地”改革,加快重大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林業、綠化和水環境建設力度,精心打造生態“微+”項目,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環境負面清單等10個目標。

  什麼是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這是比國家園林城市更高層次的評比。園林城市主要側重城市的園林綠化指標,生態園林城市的評估則更注重城市生態環境品質,增加了衡量一個地區生態保護、生態建設與恢復水準的綜合物種指數,本地植物指數,以及城市熱島效應程度,公眾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滿意度等。去年1月,住建部首次命名了7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如今,奉賢正在創建上海第一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有限與無限

  閔行區最近召開了一次三級幹部大會,區、街鎮、村居幹部,濟濟一堂。區領導語重心長:兄弟區在統籌經濟發展上已經形成了相對優勢,這對閔行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市場主體很多,能在上海落地的卻也是有限的,誰能定位好、佈局好,幫助企業集群發展,吸引企業和人才聚集,誰就能把有限變為無限。

  “把有限變為無限”,此話有哲理意味。“五違四必”環境綜合整治、淘汰落後産能、重點區塊轉型升級,各區由此騰出了更多發展空間。

  閔行這兩年通過經濟統籌,共梳理出存量16個區塊共6萬多畝工業用地,引進先進製造業項目。同時,約1300畝商辦用地列入出讓計劃,將重點支持總部經濟發展。區裏新近公佈了今年計劃推介的7幅經營性用地,分別位於七寶鎮、華漕鎮、馬橋鎮和梅隴鎮,土地面積約18公頃,其中商辦綜合用地4幅、商業用地1幅、辦公用地1幅、商辦、文化綜合用地1幅。發展總部經濟,對閔行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具有重大意義。

  由“重”變“輕”、由“黑”變“綠”的寶山,繼續精耕“一帶三線五園”的産業分佈。“一帶”,即寶山濱江帶;“三線”,即依託軌道交通1、3、7號線,在寶山的30個站點,發展現代服務業;“五園”,即一批産業園科技園。

  對上海中心城區而言,“把有限變為無限”更是一項重要命題。空間資源金貴,運用得好,可以培育出無限之可能。

  去年和今年,上海有兩個區先後被授予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稱號——楊浦與徐匯。

  “空氣中都瀰漫著創新因子”的楊浦區,創智天地、國定東路、長陽創谷、環上理工四大創業創新街區建設在積極推進中。復旦創新走廊、環同濟知識經濟圈、財大金融谷、上理工太赫茲産業園,“一廊、一圈、一谷、一園”將創新資源集聚,碰擦出電光火石。

  徐匯區上半年啟動科創中心建設“光啟計劃”,圍繞科技服務業,進一步推進跨國公司、龍頭企業創新機構落地,推進國家級、市級功能性平臺落地。

  虹口因地制宜建設“硅巷”型科技創新區域,要在現有32個園區、64萬平方米科創載體空間的基礎上,加快邯鄲路、新業坊等載體建設,確保年內新增11.5萬平米。

  家底雄厚的靜安區,優化區域功能佈局,包括南京西路兩側高端商務商業集聚帶、蘇州河兩岸人文休閒創業集聚帶、中環兩翼産城融合集聚帶建設。同時,對接科創中心建設,構建大數據産業高地。

  千辛萬苦騰出發展空間的普陀區,繼續謀劃桃浦地區、真如城市副中心這幾塊“大衣料子”的剪裁,長風生態商務區加快建設金融要素對接平臺。

  能否“把有限變為無限”,也考驗地區幹部的工作作風和能力。

  黃浦區今年以來在舊區改造、歷史風貌保護、高品質濱水公共活動空間打造、文化強區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區委全會上,區領導要求幹部們用心、用智、用勁。“用心”真幹。對事業忠心,對工作盡心,對群眾真心;“用智”巧幹。面對困難,要善於用創新的思路和辦法破解難題,讓不可能變成可能,讓行不通變成行得通;“用勁”苦幹。久久為功、持續用力,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老大哥”浦東,今年以來,平均每月推出2項具有影響力的改革舉措,這樣的高頻節奏引發很大關注。上半年,浦東在全面啟動新一輪自貿試驗區改革、張江科學城規劃、統籌核心發展權和下沉區域管理權、探索城市基層黨建新格局等方面,拿出了一系列具有引領性和開拓性的制度設計。區委全會上,區領導“劇透”:下半年,浦東要繼續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壯大改革聲勢,活躍改革氛圍,形成改革熱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