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物信息鎖定隱匿14年殺人嫌犯 崇明警方憑藉現代信息技術破獲懸案
人煙稀少的野外,一家小小的雜貨店前,沒有路燈,沒有監控,也沒有目擊者,隨後的一場大雨幾乎把所有的犯罪證據都洗刷乾淨———這是14年前崇明“7·14”搶劫殺人案的犯罪現場情況。
“現場條件實在太差,除了一枚犯罪嫌疑人的生物信息,幾乎沒有任何線索。”時任刑偵大隊副大隊長的宋洪傑向記者介紹道。但正是憑這枚寶貴的生物信息,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崇明警方最終於今年7月揭開了這宗塵封14年的命案之謎。
唯一線索是一枚生物信息
2003年7月14日20時許,崇明廟鎮地區發生一起轟動一時的殺人案,年僅16歲的當地居民小顧被兇手殘忍地割斷頸動脈,因失血過多不幸身亡。
接到報警後,崇明公安立即趕到現場,但傾盆而至的暴雨讓整個取證過程變得異常艱難。經過連夜細緻勘查和檢驗分離,偵查人員勉強從現場遺留的大量血跡中,發現並提取了一枚疑似嫌疑人的生物信息。
“當時生物信息技術在中國才剛剛起步,數據庫容量不是很大。我們進行了前科比對,但未能發現嫌疑人。”兇手沒有前科,這讓警方的調查更加無從下手。在地毯式排摸和大面積走訪調查均無結果的情況下,警方只能將希望寄託在那唯一的一枚生物信息上。
生物信息成功比對嫌疑人
14年來,崇明公安始終沒有放棄追兇,他們採集過千余名可疑人員的生物信息,並曾六次將嫌疑人信息錄入全國公安機關相關數據庫參與網上比對。終於,今年7月13日,崇明警方得到了市局刑偵總隊的信息反饋:“7·14”殺人案中的生物信息在浙江省平湖市比對上了安徽籍嫌疑男子黃平。
“今年6月份開始,公安部組織了一個全國範圍內的生物信息網上作戰追討專項行動,當我們再一次把這樁積年命案中獲得的生物信息數據錄入後,終於等來了全國庫比對成功的結果。”刑偵大隊的沈軍表示,現場物證庫與人員樣本庫原本是兩個獨立的數據系統,這次通過升級換代形成了一個網絡系統,實現了全國的生物信息數據共享。
經查,2014年,黃平在一次鄰裡糾紛中,曾被浙江警方採集到身份信息、指紋和生物信息。崇明警方進一步核實,發現黃平當年提供的身份證號碼另有其人,其身份信息係偽造。
嫌犯由於經濟拮據實施搶劫
這名自稱“黃平”的男子究竟是誰?為確認黃平的真實身份,警方利用指紋比對技術,依託公安網絡信息資源進行查詢,發現其指紋與浙江警方在2010年清查行動中採集到的“王軒”的指紋一致。人像比對的結果顯示,“黃平”的真實姓名就是王軒。
7月14日,崇明警方鎖定犯罪嫌疑人王軒,通過對其在浙江活動軌跡的深入調查,摸清了他的工作單位和暫住地,決定於第二天實施抓捕。
正義雖然遲到,但終究沒有缺席。7月15日10時許,王軒在嘉興市嘉善縣一鞋包廠內被成功抓獲,14年的逃亡之路就此畫上句號。面對警方訊問,心理防線全面崩潰的他如實供述了當年由於經濟拮據意圖實施搶劫,結果失手將小顧殺死後逃逸現場的犯罪事實。(文中嫌疑人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