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精準扶貧 打通雲南特優農産品入滬“最後一公里”
聽説上海的“買手”來了,雲南省華坪縣的曾易勇和一些芒果種植戶在縣政府扶貧局領導帶領下驅車六個多小時,連夜趕到麗江。華坪是雲南芒果種植第一大縣,這裡的芒果個大汁甜,風味濃郁,被讚譽為“離太陽最近,離城市最遠的芒果”。曾易勇自己有150畝果園,而他們的合作社則種植著2萬畝芒果。眼下正是芒果採摘上市的季節,打開新的市場,是他們最期盼、也最焦慮的事情。
除了華坪芒果,蒙自石榴、劍川花心土豆、元陽紅米也將登場。然而,不少優質資源由於地處貧困邊遠地區,優質果蔬“養在深閨無人識”。另一方面,上海的市場需求非常旺盛,龐大的需求與豐沛的資源如何“無縫對接”?這不僅關乎滬滇兩地的扶貧路徑,也將探索新型的市場合作模式。
近日,上海西郊國際(蔬菜集團)牽頭,聯合雲品中心和一些水果、蔬菜批發企業、電商的“買手”,組成小分隊深入雲南貧困地區,在果園、菜地,面對面與農戶洽商。“買手下鄉”,既找準扶貧的市場“介面”,也希望打通雲南農産品入滬的“最後一公里”。
華坪芒果如何打造“金字招牌”
華坪縣原是産煤大戶,如今通過轉型,原先烏黑的煤山正轉變為滿目蒼翠的果園,芒果栽種面積達20萬畝。不過,華坪芒果也遭遇到了“瓶頸”。雲南全省第一的産地,由於缺乏品牌,芒果難以賣出好價錢,增産不增收。因為沒有知名度,當地的芒果竟被鄰省水果經銷商買去,換個包裝,直接打別人的牌子進入市場,有的甚至被包裝成“進口芒果”,“買了炮仗給別人放”。這次上海去的一些水果買手與華坪果農直接交流後才知道,原來一些名聲很大的國産芒果,真正的産地是在華坪。
曾易勇原先在上海一家外企做銷售,為了改變家鄉貧窮的面貌,三年前返鄉承包果園,如今他們的芒果雖然已進入鄰近的麗江市場,但曾易勇知道,只有進軍一二線城市市場,華坪的芒果才能打開更廣闊的空間。如何能夠拿到大訂單,如何能夠深入大市場?曾易勇等果農直接向上海買手請教。
買手支招:上海一位“老法師”告訴果農,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亮出華坪的特色。上海日均消費水果約6000噸,其中進口2000噸,還有2000噸是中高檔水果,因此,要打開上海市場,品牌至關重要。華坪芒果擁有“國家地理標誌産品”稱號,這種“金字招牌”一定要用好、用足,“哪怕現在打自己的牌子,暫時價格賣不高,也要堅持,要讓華坪芒果實現品牌價值”。其次,打“時間差”也能獲得品牌效應。華坪芒果有部分晚熟品種要在9一10月上市,正好是市場“空窗期”,可以利用“時間差”,在別人無貨的時節,打出自己“一家獨大”的品牌來。
花心土豆如何撬動市場“杠桿”
從麗江驅車三個多小時,來到海拔3000米的劍川縣白山母村,這裡是花心土豆的基地,劍川土豆無公害、無農殘,堪稱上品。目前劍川已種植土豆5萬畝,是當地第三大農作物,其中白山母就栽培了1萬畝。到2020年,該縣土豆種植面積將擴大到10萬畝,實現産值5億元以上。可是這些口感一流、富含營養的土豆依然在周邊縣域流轉,沒有機會走上上海市民的餐桌。
劍川想以花心土豆為母板嘗試“以銷定産”。“訂單農業”為經濟作物發展走出了一條高效快捷的路徑,但這種以需求為導向的産業模式是以標準化生産和流通為基礎的。前幾年,上海雲品中心幫助樹立了“劍川紅”馬鈴薯品牌,這次上海買手在實地考察白山母基地後,又進一步為當地農戶獻計獻策。
買手支招:先建立花心土豆的等級制,在分揀中心進行篩選、分級,讓優質優價成為撬動經濟作物走向市場的“杠桿”;其次,靠技術挖掘“含金量”,針對馬鈴薯在高溫、高濕下容易發芽的弱點,採用預先鐳射去芽等技術處理,提升優質品比重,另外,可根據上海市場需要,按等級進行設計和包裝。上海買手們認為,要幫助農戶把産品分級制的“框架”搭好,把標準的“基石”建穩,這樣優質農産品的市場“半徑”才會擴得更大。
哈尼梯田如何實現“一粒米夢想”
以千年哈尼梯田聞名全國的元陽是一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一種獨特的梯田“稻魚鴨”農業生産模式在這裡嶄露頭角。目前全縣已有6萬畝梯田推行“稻魚鴨”混養種植,其中2萬畝分給2700家貧困農民。
“稻魚鴨”混養種植的稻米為久負盛名的元陽紅米,因富含多種營養成分而成為米中精華,元陽縣縣長和愛紅稱之為“千年哈尼梯田,千年紅米基因”。但紅米的銷售一直是一大難題。
電商成為元陽紅米走向市場的新通道,以銷售特色農産品為主的“元陽商城”去年8月上線運營至今,實現線上銷售紅米700多萬元,精準扶貧1600多戶貧困戶,同時實現線下銷售紅米6000多萬元,直接帶動5000余戶貧困戶增收致富。另外,集聚紅河州農業資源的高特電商也將元陽紅米帶進天貓進行銷售。
如今,元陽紅米走出大山,已進入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但這只是邁出了一小步。和愛紅説,元陽有個“一粒米的夢想”———以紅米為龍頭,帶動鴨、鴨蛋、香蕉等優質農産品進入更大市場,讓更多農戶擺脫貧困奔小康。
並非只有元陽紅米搭上了電商的“順風車”,蒙自縣的蒙生牌石榴70%是通過線上銷售的;“網紅”也給果農帶來甜頭,曾易勇種植的特大芒果在網上銷售,四個“超芒”賣到800元,相當於普通芒果價格的10倍;劍川縣已開始建立農産品大數據庫,縣內的電商送貨可在48小時內到達。但無論從規模還是品質看,這些只算是“投石問路”,雲品“觸電”還處於初級階段。
買手支招:雲南有如此富饒的資源,如何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將貧困地區的資源變現為財富;網絡行銷如何從1.0版上升到2.0版?上海買手建議,那些還缺乏知名度的農産品要學會“講故事”,學會自我推銷,把自己的優點講清楚,給電商買家和消費者留下精準的“第一印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還要找一些誠信度高、輻射力強的企業進行線下合作。像西郊國際(蔬菜集團)就供應了上海市場70%的蔬菜和60%的果品,年成交農副産品達515萬噸,進入這種大市場,將使雲南産品在高起點上打開新空間。
品牌、標準、渠道,構築起貧困、邊遠地區農産品打通大市場的三塊“基石”。買手下鄉,精準扶貧,既幫助農戶夯實“基礎”,又為農戶找準了進入市場的“第一推力”。(記者陳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