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一批老廠房經建築師“輕設計輕介入”更新改造,成為現代創意園區、藝術空間和商業綜合體 彈得了棉花,撐得起時尚
國際時尚中心總體鳥瞰。(華建集團都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供圖)
編者按:建設是發展,保護也是發展。
上海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1843年開埠以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文化在此交匯交融,積澱起深厚的人文底蘊,形成了海納百川、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
建築是一種心靈的表達,歷史保護建築尤其如此。它們不僅僅是鋼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一門活的學問,因時、因地、因社會環境的需要而漸進改變;建築是技術、藝術與人生的綜合,歷史保護建築尤其如此。它們不僅反映著一個時代的設計功底與技術水準,還有精神追求、審美觀念,更忠實記錄下彼時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
保護歷史建築是現代社會的永恒課題。當今時代,建築師正通過輕設計、輕介入方式,重新再激活、再創造“活的文物”,並樂於將這個激活、創造的過程和結果積極呈現給觀眾。這是對建築的重新悟讀,也是對自身的洗練之旅。
紅房子、高水塔、浦江岸、細流水。坐落在楊樹浦路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前身是建於1921年的裕豐紗廠,1949年更名為國營上海第十七棉紡廠(國棉十七廠)。這裡印刻著上海紡織工業發展史上的濃重一筆,最輝煌時職工達到8000多人,當時中學女生畢業後若能分配進廠工作,那可是值得全家慶祝一番的大喜事。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國棉十七廠也迎來艱難的時刻,隨著生産功能整體遷出,遺留下的老廠房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打造成集時尚秀場、時尚商業于一體的城中熱點———上海國際時尚中心。
除了品味時尚和“高大上”,在這裡徜徉的人們還能讀出老建築的故事嗎?負責改造項目的華建集團都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一院院長袁靜堅信,建築師的本分是“讓有故事的人還能走在故事曾經發生的地方”,讓這裡變成一個“彈得了棉花、撐得起時尚”的地方。仿佛上癮一般,袁靜和她的團隊在這幾年裏設計了長陽創谷三期工程方案,整體項目預計9月底全部建成;寶鋼集團二鋼廠區的城市更新方案設計也正緊鑼密鼓推進,將打造成“互聯網+”創業創新示範産業園。
相容:時尚秀場對紡織生命的延續
原國棉十七廠現存各種建築物及構築物20多棟,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共有上海市歷史保護建築七棟,保護等級分別為三類和四類建築。廠區內最有特色的建築是建於1921年至1927年間能充分體現紡織工業生産特點的鋸齒形廠房,這也是上海市區目前保留下來最完整、最具規模的同類建築群。
項目改造之初,建築師就積極和業主、顧問策劃公司共同商榷,尋找適合改造項目的準確定位。
據袁靜介紹,工業遺産建築的保護利用通常有如下幾種手段:維護、保存、修復、重建、改建。值得一提的是,“適度改造”必須是與原建築相容的,而所謂的相容有三種涵義:一是不會改變能體現原有文化意義的實物;二是改變了的部分仍能修復回原狀態;三是改變後造成的影響甚小。
基於此,各方從不同角度群策群力,將項目定位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以國際時尚潮流為先導,以工業遺産保護利用為底蘊,將原來的紡織廠房打造升級為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時尚秀場、商業空間及休閒餐飲空間。以原3號樓廠房建築改造成時尚中心秀場為例,該建築原為木構架鋸齒形廠房,建於1924年,是上海市歷史保護建築。主體建築為一層,局部兩層,是同時期同類廠房中做工最精細、設計最先進的案例之一。從新的功能定位而言,時尚秀場在某種層面上是對紡織生命的延續,所以改造的功能定位與原建築是存在相容性的。
相對:凈高增一倍的“改造性再利用”
找到並確定合適的改造方式後,針對項目實際情況,建築師採取了一系列實施策略。就時尚中心秀場而言,首先是平面功能佈局要符合秀場的使用需求及日常運營要求,底層靠近主入口設置書店、咖啡及展示空間,中間則是秀場門廳及大空間的時尚走秀場。局部二層主要為辦公和設備配套空間,為了讓人們在第一時間能夠感受到工業建築的結構之美,在秀場入口處拆除了部分外墻,裸露出木結構屋架,屋頂採用玻璃替代原有的瓦片,白色木構架與磚紅的墻面共同營造出一份別樣的風情。
“新的功能定位勢必導致空間的服從,空間的服從又將導致結構的變動。”袁靜認為,如果僅依靠修復重建等常規手段無法達到設定的功能要求,因此決定嘗試局部改建的手法,即“改造性再利用”,使得建築場所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沒有從實質上被削弱,同時對原有建築的改變也必須是可逆的、可復原的。
以3號樓為例,時尚秀場需要一個凈高8.5米且中間無柱的走秀空間,而原有建築柱網較密,木構屋架底部距地面僅4米,顯然無法滿足功能使用要求。因此,對於可容納800人的秀場空間,建築師將1560平方米空間之上的屋架做了局部提升,把空間高度調整至專業秀場所需的凈高。做抬升處理的屋面面積,相比較整個廠區近57700平方米的鋸齒形廠房,所佔比例僅為3%左右。隨後,建築師通過計算機模擬三維模型進行視線分析,選擇合適的平面位置抬升,屋架仍然保持了原有鋸齒形特色,原則上保留了原建築外觀輪廓,最大限度減小了因層高調整導致對外立面效果的影響。
相繼:有故事的人還能走在故事發生的地方
上海國際時尚中心已運營五年,袁靜唯獨忘不了開幕式邀請到的原國棉十七廠老工人,他們熱淚盈眶,感動於青春記憶被完整保留下來,變得更加漂亮。這也達成了袁靜的心願———讓有故事的人還能走在故事曾經發生的地方。
抱著這樣一份情懷和感悟,袁靜和她的團隊又投身於長陽創谷、寶鋼集團二鋼廠區的改造項目之中。這也應了當下的大趨勢———不少老廠房被拆遷和改建後,由建築師們點石成金,更新改造成為現代創意園區、藝術空間和商業綜合體。
提到長陽創谷,就不得不提及同在楊浦區的創智天地,雖都有一個“創”字,但兩個“創”字一撇的顏色不一樣———創智天地中的是藍色,代表著科技創新;而長陽創谷的“創”字一撇是銹紅色的,預示著城市更新。建築師們結合廠區特徵及歷史,提出了“綠、光、合、銹”四合一的設計概念。行走于樓宇之間,會發現很多看似“沒有處理好”的符號、桁架、柱子,而這些都是“故意”留下的。目前A、B、G樓已竣工交付,C、D、E、F樓施工仍在有序推進。記者在現場看到,繁忙的施工在高溫下依然有序進行。走在局部修繕完畢的街區,仿佛能感受到老廠房歷史的溫度,感受到“工業銹帶”的轉型嬗變。
相對來説,寶鋼集團二鋼廠區的城市更新項目則處於起步階段。佔地300畝、創建於1942年的二鋼廠區曾是國內第一家線材生産企業,素有“中國線材工業的搖籃”之稱。2006年起配合上海市中心城區環境整治和産業結構調整,二鋼廠區逐漸停産外遷,2010年全部停産。去年8月,楊浦區和寶鋼集團啟動了上海“互聯網+”産業園項目東區工程的儀式,這裡將以“尊重歷史、繼承精華”為設計理念,通過盡可能保留原有極具歷史感的廠房肌理及工業遺跡,把園區打造為“互聯網+”創業創新示範産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