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拓展文化輻射 豐實文化獲得

2017-08-28 09:37:4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拓展文化輻射,豐實文化獲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6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7

  閔行區轄區面積3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0萬,按目前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情況,每24.7公里有1個社區文化中心,相當於每1.7萬人配備1個大型文化設施,這導致閔行的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半徑過大,居民獲取文化服務成本過高,基層群眾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務並不均等。

  如何探索公共文化陣地的有效佈局、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延伸下沉、發揮公共文化活動品牌效應?聚焦“文化獲得感”的閔行,給自己出了這樣一道考題。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閔行區文廣局著力做了這樣幾件事:強基層、建機制、融資源,一個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發展均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顯成型。

  陣地拓展讓存量功能釋放到極致

  由於城市建設規劃和人口現狀,新建大型文化設施時間長、收效慢,難以解決實際難題,閔行將目光瞄準區內各類存量設施,因地制宜、多元開發,通過硬體改造和活動注入,將文化設施的活力發揮到極致。

  比如,對街鎮的客堂間進行硬體改造,加強其文化氛圍,設置“鄉情記憶”、“鄉貌變遷”、“鄉土故事”、“鄉風習俗”、“鄉音情韻”等展示內容,圖文並茂,挖掘集體記憶。對“客堂間”的改造打通了文化配送體系的“毛細血管”,文化資源由此深入最基層,截至目前,全區建成9家文化客堂間,3家在建中。

  去年起,閔行推出“城市書房”項目。以政企合作模式運行24小時無人值守自助圖書館,地址位於商圈及社區,採用現代化、網絡化、自助式服務方式,為廣大市民提供就近、高效、全天候的圖書借閱服務。書房的第一批圖書由區圖書館提供,後續圖書更新和整理由所在街鎮圖書館負責,運營經費、場地和裝修等由合作企業提供,區文廣部門對每一家城市書房補貼設備經費。書房有效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務時間,降低了居民享受文化服務的門檻,目前已建成4家。

  近年來,閔行還以政府實事項目推進100個市民廣場文化設施改造,根據廣場面積、位置、現有設施及群團活動情況等配置文化宣傳亭、藝術雕塑、標識立柱、燈光臺座、可攜式戶外拉桿電瓶音響、文化交流活動平臺等設施。改造有效緩解了群文團隊活動與場地供應之間的供需矛盾。2014年區聘請第三方機構對該項目進行績效評估,其評估成績位列當年實事項目首位。

  建章立制強化黨建引領

  讓文化服務無微不至,閔行率先從體制機制入手,強化黨建引領,建章立制。

  近年來先後起草了《關於加強黨建引領下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街鎮、居村層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責任,要求全區14個街鎮、557個居村根據文件要求貫徹執行;制定《區群眾文體團隊參與社會治理街鎮/村(居)操作手冊》,以定性、定量的方式重點指導居村層面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相關工作,包括組織建設、社會治理、團隊培育、平臺活動、文體設施5個方面;對全區14個鎮(街道、工業區)居村書記開展專題培訓;下發《區群文團隊參與社會治理實施細則》,明確年度考核內容。

  同時,推動資源下沉,特別加大對農村地區、基層偏遠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力求將最優質的文化服務和文化資源送到老百姓家門口。2017年,首次採用“互聯網+”模式面向全市進行區級公共文化配送産品採購。依據各街鎮轄區面積、文化設施數量、常住人口數量等信息,為各街鎮設置區級文化資源配送額度,由各街鎮按需點單。定向採購一批適合小舞臺、小空間、更親民、更符合社區開展的文化産品。第一批配送場次170場,其中文藝演出107場,文藝導賞16場,展覽展示12場,特色活動35場,送至四級文化設施的佔比達到了32%。即將啟動第二批街鎮點單工作,預計新增配送活動120余場,將全部配送至四級文化活動空間。

  在隊伍建設方面,閔行以全區各基層文化單位領導、公共文化業務骨幹、文化志願者、文化服務員、文化團隊負責人等人員為對象,開展業務培訓。內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解讀》、《群文活動的策劃與組織》、《大型活動運作及現場風險管理》、《黨建引領下的群文團隊建設》等。並要求閔行區群藝館業務幹部開展對口聯繫街鎮工作,今年3月份以來,群藝館17位藝術專職幹部累計赴街鎮下沉服務達500課時。

  引導文體團隊參與社會治理

  在積極開展各類公共文化品牌活動的同時,閔行積極扶持社會組織,鼓勵多元參與,發揮品牌效應,讓文化參與社會治理。

  區文廣局根據文化品牌活動的特點及市民群眾需求,開展品牌活動“定制服務”,改變過去將大部分資源投放到展演環節的做法,細化活動內容,增加活動流程,提高群眾的參與度與感受度。比如通過“看、學、賽、演”四大板塊結合,開展合唱節活動,除傳統的國內外優秀合唱團精品展演外,還組織10余支國外優秀合唱團深入社區、校區、園區、商區、營區,開展展演、培訓、講座及論壇活動。

  區社區廣場舞大賽則交由社會團體———閔行區市民文化廣場管理協會主辦,借助區內優質企業支持,撬動社會資本為群眾服務。

  同時,注重引導群文團隊參與社會治理。2016年,廣場舞大賽組委會設置了“社區公益獎金”,規定個人和團隊獲獎就可以為自己所在社區贏得千元公益獎金,組委會將以獲獎者的名義向社區捐贈。2017年,參加大賽決賽的各舞隊的表演視頻統一放在賽事網絡平臺上進行展示,組委會按100:1(100次點播量獲得1元愛心基金)的比例發放公益基金,最終以舞隊的名義捐贈給舞隊所在社區的孤寡老人。同時,要求文體團隊每年參與5次社會治理有關的公益活動,包括1次社區安全檢查活動、1次社區環境清潔活動、1次敬老助殘活動、1次普法宣傳活動、1次配合主題宣傳活動。

  廣場文化團隊 自治治出了“五星級”

  閔行,位於上海西南部,常住人口254萬餘人,有各種群眾文體活動廣場200余個,各類活動團隊3000余支,一個廣場平均要服務15支團隊。噪音擾民、爭搶場地等問題頻出。自2013年起,閔行將廣場舞納入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以改善廣場硬體設施為突破口,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斥資完成了“100個市民文化廣場”的設施改造。硬體好了,但後續誰來管理?

  2014年,閔行區文廣局推進市民文化廣場管理機制的改進與創新,根據《區市民文化廣場管理辦法》,吸收文化基層單位工作人員、相關居委及物業工作人員、廣場文體團隊代表、熱心居民、志願者為成員,組建了一個“市民文化廣場管理協會”,並在區、鎮、廣場三級設立相應的自我管理組織,打造“政府引導、社會管理、群眾參與”的廣場舞管理新機制。

  改造後的廣場由市民文化廣場管理協會協助當地文化部門統一管理,一些制度隨之出臺。比如,各廣場燈光必須在每晚9點半前關閉、音響聲音須控制在75分貝以內等等。100個市民文化廣場也紛紛採取社會團體管理運作的模式,吸納群眾領隊、設立管理協會。區文廣局局長楊繼楨表示:有了廣場舞阿姨這支核心力量的加盟,今後組織群文活動、推出文化服務新舉措,效率往往更高。

  在制度建立、完善的過程中,區文廣局前後召開了12次意見徵詢會,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民群眾等約500人次參與,一起制定“遊戲規則”,確保“規則”的可操作性、權威性和認可度。

  比如,管理協會開展的一項亮點工作,就是星級團隊考核評選。該評選採取“基礎分+加分項+扣分項”方式進行考核,將團隊評為三星、四星、五星級廣場團隊。又規定如果被群眾投訴一次,就要被相應扣分;團隊之間因不團結而鬧糾紛,也要被扣分;參加全國舉辦的賽事得獎,能按不同獎項加分。而且,不同星級的廣場團隊將獲得不同層級的扶持資金。

  事實上,各廣場每年根據考核分數,向區、鎮兩級文化部門申請文化輸送服務,包括藝術培訓、文化活動觀摩等。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的五星級廣場團隊,能獲得更多展示機會。有舞蹈隊領隊表示:“我們的廣場舞隊員都有集體榮譽感,渴望在更大的舞臺上亮相。現在的這個考評機制,讓阿姨們更自覺主動約束好言行,將精力放在排練好節目上。”

  這樣的機制下,近年來閔行區的廣場舞市民文化活動逐步納入了規範、健康發展的軌道。全區廣場舞活動涌現出43支區級優秀團隊,其中26支已在市級及以上相關賽事中獲得過榮譽,而居民投訴率則始終保持低位。

  對於廣場文體活動及團隊的管放結合,也讓政府嘗到了甜頭———政府不再大包大攬,而讓社會組織唱主角。區文廣局也嘗試讓渡出更多的舞臺空間,採取委託管理、購買服務、協議合作等方式,將部分活動場所、活動項目進行社會化運作。

  如今,區市民文化廣場管理協會已爭取到閔行區社區廣場舞大賽的主辦權,進一步發揮出協會的資源優勢。比如,與區內優秀企業合作,以“市民評審看片會”的創新形式,營造“廣場舞,大家跳,廣場比賽,大家評”的良好氛圍,充分尊重市民的自發性、組織性和藝術性,為全區居民獻上了一場家門口的廣場文化盛宴。

  群藝館轉型 在群文生活中當“舵手”

  近期,閔行區群藝館與上師大謝晉影視藝術學院建立了學生産學實踐基地,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文化展示平臺,也為區內優秀文化隊伍建設和文化活動提供了專業輻射和支持。以往,群眾文化的參與以老年群體為主體,如何讓更多不同年齡段的市民來群藝館活動?閔行在實踐中探索群藝館轉型的路徑。

  讓市民零門檻參與,讓業務幹部“下沉”到最基層,這是群藝館轉型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因此,除常規培訓課程、暑期課程外,今年區群藝館出臺了一套群藝館“下沉服務”工作手冊,要求館內所有的藝術專職幹部與14個街鎮結對,在原有工作基礎上,點對點地開展合作交流、業務指導、專題培訓課程……今年3月份以來,群藝館17位藝術專職幹部累計赴街鎮開展下沉服務達500課時。

  群藝館的幹部主要負責組織各類展覽、演出和比賽,在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外,同時也擔負著培養群眾藝術興趣的重要職能。在下基層培訓的過程中,群藝幹部們充分感受到了民眾對於文化藝術的追求與需求。也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

  群藝館的許多活動大多在雙休日進行,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藝術活動中,一些基層的培訓也選擇在週末進行。而今年暑期所開設的10個培訓項目,特別針對年輕市民所設計的。

  例如,群藝館與區內中航商發合作,把一些有特色的活動帶進企業。融合閔行的科技和文化特色,根據年輕人的興趣點和需求來推出相應的培訓課程。

  群藝館工作模式的轉型,帶來了大眾對其品牌價值的認可。如今,許多街鎮(工業區)的文化站會主動聯繫上群藝館,來尋求指導和服務。

  “在群眾文化生活中,我們不甘當‘水手’,而要爭當‘舵手’”,區群藝館負責人這樣表示。

  沒有“重金”投入,但區內的群藝之花正在各個層面全面綻放。《麻辣婆》等多個群眾節目在全國和市級比賽中,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連結

  文化場所亮點

  客堂間有了文化氣質

  “客堂間”,這原本是閔行村民們舉辦紅白喜事、聚會的場所,一個最熟悉的地方。

  近年來,在推進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客堂間被注入了文化內涵,成了村民文明修身的好去處。

  文化客堂間是閔行區推動社會“硬”治理走向文化“軟”教育,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創新社會治理的第一批試點項目,在梅隴鎮和七寶鎮先行試點,目前已率先試點建設九個文化客堂間。它作為鄰裡中心的延伸拓展陣地,通過硬體改造,打破傳統服務模式,將文化資源從街鎮配送到“毛細血管”村居,漸漸成為村民們的精神食堂。越劇、滬劇、文化講壇、鄉情故事説書團、雜技、達人秀等節目定期在這裡上演,

  居委、村委書記也常常在此“擺攤設點”傾聽居民訴求,幫助化解難題。

  閔行區首批21座“修齊講堂”也定期進入客堂間講演,打造居民修身齊家、睦鄰友善的道德文化新空間。

  一個小小客堂間,不僅發展了文化事業,搞好公共文化服務,還是提升區域軟實力、提振居民精氣神的重要方式,更是推動社會治理工作的重要途徑。

  以梅隴鎮客堂間為例,將以此為平臺,成立“十大文化領軍人物”工作室,培養一批有社區影響力的文化領軍人物,建立起專業的群文工作隊伍,從而實現“村村有團隊、居居有沙龍、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平臺、季季有比賽、年年有激勵、人人都參與、戶戶都歡祥”的文化願景。

  通宵“城市書房”火了

  目前,閔行有一家區級圖書館,14個街道也分佈著大大小小的圖書館。為了給居民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公共閱讀空間,今年閔行把全自助式公益閱讀空間開到了居民的家門口,24小時無人值守書房“溫馨問世”,再一次拉近了市民和書籍的距離。比如,由江川路街道管轄的碧江館和鳳凰館自迎客以來,江川圖書館借書證的辦理量同比增長150%;2家僅160平方米的書房圖書流通量達到江川圖書館的20%。年內,閔行計劃共開出7家24小時書房,將採取區域共建模式。

  很多讀者對書房的評價是:方便,適合於只有碎片時間的都市人,只要有空就想來坐坐。

  24小時書房雖無專人值守,但大家都守規矩。比如,書房內的親子閱覽室,每個人都會脫鞋進入,注意保持環境整潔。

  城市書房同樣吸引了志願者的目光,還沒開張,就已經有居民主動來問:需要志願者嗎?

  目前,位於鶴慶路900號的碧江館、石屏路517號的鳳凰館分別由2家企業公益贊助場地,政府負責管理。兩家書房已與公安監控聯網,江川路街道及圖書館等工作人員都主動利用自己下班時間輪流“照看”書房。

  政府為市民打造家門口的圖書館,而老百姓則把它珍視為“屋裏廂”的書房,一個小小書房傳遞出了城市的溫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