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半個朋友圈都在“一元購畫”,支持者與質疑者的聲音同時被放大 滿屏買畫時,須警惕“公益誤傷”
又一個公益項目刷遍了朋友圈。
昨天早上開始,一個名為“小朋友畫廊”的公益活動引發朋友圈“一元購畫”公益浪潮,短短30分鐘就增加了100萬人捐款;到下午兩點半,1500萬元籌款目標就已完成,捐贈者達到581.49萬人次。在眾人“共籌”一元捐的支持聲中,質疑的聲音也不斷出現,大量質疑點集中在困難群體的授權、行銷問題、善款去向與用途等方面。“滿屏都在買畫,是不是瘋了?一般而言,如此熾熱,必有問題。”有網友這樣寫。
“一元購畫”是一個優秀的公益活動,但它火爆的同時也引發人們反思:公益的能量在互聯網平臺上被快速放大的背景下,公益活動本身是否足夠透明、足夠讓人信服至關重要,而公益與行銷的“蹺蹺板”如何平衡,也是互聯網公益時代的新挑戰。
一幅畫就是一個弱勢個體的故事
“飄忽搖曳的光影在波光裏,也如同在夢中,這是如詩的畫面。”34歲的曉琴是一位精神障礙患者,她把這難言的風景,用畫筆説給你聽;
“大海是一個大海,也是一千個大海。”22歲的作者捷麟這樣寫,這是一個自閉症患者,嚴冬中的生命依然充滿了活力……
看到這樣的畫和留言,你會被感動嗎?昨天上午,一個名為“小朋友畫廊”的“一元捐畫”活動刷爆朋友圈。記者看到,此次公益活動的“小朋友畫廊”裏共包括36幅畫作,這些畫作均出自自閉症患者、腦癱患者、精神障礙患者、智力障礙患者等群體。每幅畫作底部都附有作者的名字、年齡和畫作介紹。如果對某一幅小朋友的畫感興趣,可以點擊“一元購畫”,為小朋友捐出一元或自定義捐贈金額,並可以將留言通過朋友圈進行展示。
“感覺半個朋友圈都在買畫。”網友陳如夢説,一幅畫就是一個弱勢個體的故事,他也花一元購買了捷麟的作品《冬之蘊含》。根據騰訊公益的數據顯示,下午兩點半,頁面已提示:“項目已籌滿。”
另一種聲音:項目是否透明、合規
“小朋友畫廊”迅速成為了“現象級公益事件”,質疑的聲音也隨之出現。有網友爆料:“我認識的苗世明每次也就給孩子們買點畫筆,利用這些孩子和家長沒有版權意識,肆意辦展覽製作衍生品銷售,完全沒有給這些孩子們帶來真正的改變。”
苗世明是“WABC無障礙藝途”公益機構創始人,“WABC無障礙藝途”正是此次與騰訊公益合作的線下慈善機構。質疑的聲音主要集中在公益的透明性、畫作授權上。苗世明回應:已經得到作者同意並獲得授權,相關捐款將用於項目本身,並沒有“分成”和“投資商”的説法,“此次籌得的款項都將用於WABC各城市藝術中心的藝術療愈課程以及開展社會融合活動。”騰訊公益官方回應:善款將用於幫助患自閉症、腦癱、唐氏綜合徵等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不存在“分成”;善款使用情況將在騰訊公益平臺上定期公示,接受所有公眾的監督和詢問。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量買畫的“捐款人”都是衝著騰訊公益這個平臺的信用背書而來。有公益人士認為,騰訊公益的透明性與公正性在此次事件中起著相當大的助推作用,“‘一元捐畫’可能是一個孤立事件,但當互聯網有能力把單一公益事件迅速放大的時候,公益項目的透明性和合規性就顯得相當重要———任何小小的、甚至是善意的謊言都有可能誤傷公益,打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公益新秩序。”
如何把控公益與行銷之間的平衡
就像任何一次現象級話題被炒熱後會反轉一樣,“小朋友畫廊”的火爆引發特殊教育業內人士的反感。特教老師“李老西”談及這些“浪漫畫作”時指出,“自閉症兒童的精細能力根本不足以完成這樣的作品。這些作品一般都是家長和老師代筆完成大部分,他們最後涂個一兩下完事。其他手工作品也是一樣,基本相當於用自閉症的名頭給這個作品簽個名罷了。”
“李老西”昨天在回應“小朋友畫廊”事件時指出:“我很難相信這是自閉症孩子的作品,你們覺得美到不行,我覺得假到爆炸。”他還説,“我特別討厭別人拿‘自閉症’來做行銷。”
這就陷入了一個“公益倫理困境”,因為“浪漫化”正是用來博取公眾眼球的一大殺手锏。IT知名分析師陽淼認為,適度浪漫化的確會倍增傳播效果,這對公益來説非常重要,所以嚴謹的公益機構一般也不會把殘酷而蒼白的現狀全部披露出來,但這種“浪漫化”有時候會過度,再加上行銷誘導,很容易走到另一個極端。
任何高於行業基礎的流量,最終都可能成為殺死行業本身的那把尖刀。有分析人士認為,“小朋友畫廊”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公益與行銷之間的平衡如何把控,需要引起重視與思考。否則,流量加持很有可能産生適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