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學分銀行為終身學習架設“立交橋”

2017-08-30 14:19:20|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為市民終身教育建立個人學習檔案,搭建學分轉換服務平臺;具有公信力的個人學習信息將改變用人單位人才評價觀

  學分銀行為終身學習架設“立交橋”

  這是一家特殊的“銀行”———歷時五年運營,在全市建有20個分部和68個網點,儲戶人數達232萬。而其終極目標是,讓全體市民都在這裡開戶,讓學分如同貨幣一樣,可以存儲起來,獲得持續的“紅利”。

  作為國內首家成立並運行的省級學分銀行,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通過建立個人學習檔案,搭建學分轉換服務平臺,真正架設起一座市民終身學習的“立交橋”。

  學習成果存銀行,持續收穫“知識紅利”

  上海市學分銀行“存取業務”的主要對象,是市民個人學習成果的記錄信息———學分。目前,上海市學分銀行已建有個人學習檔案232萬份,其中已開戶激活個人賬戶的學習者超過78萬人。

  上海市學分銀行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孫耀庭告訴記者:“理論上,從2012年開始,每一位從上海高校畢業的大學生,畢業後都會自動在學分銀行生成賬戶。但終身學習畢竟是個人的事情,在學分銀行激活個人賬戶、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是基於學習者自覺、自願的行為。”

  到學分銀行開戶、存入學分,究竟能派什麼用場?

  徐勇波是上海開放大學2016級專升本“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由於他在入學前已經獲得國家職業資格鉗工二級證書、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三級證書,經向上海市學分銀行學分轉換平臺申請審核,他可免修在讀專業四門課總計14個學分。

  目前,上海市學分銀行已經制定423個非學歷證書轉化為學歷教育課程學分的指導標準。市教委終身教育處調研員程倍元説,這就好比不同國家的貨幣按照匯率進行兌換,指導標準的建立,使得學歷教育之間、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證書之間的學分可以轉換。據統計,上海市學分銀行成立以來,共有6.1萬人進行了相關學分轉換。

  除了學分轉換,負責上海市學分銀行運營的上海開放大學,正在進行“雙證融通”試點。上海開放大學校長袁雯告訴記者,在市教委和市人社局的支持下,學歷教育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之間建立起了一條互認通道:目前,本市八所院校九個專業的課程經上海市學分銀行認定,可替代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理論考核項目,112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可轉換為學歷教育課程學分。

  存學分會上癮,有望改變用人單位“唯學歷論”

  正如儲蓄可以成為一種個人生活習慣,學分積累,也會讓人“上癮”。關於這一點,那些在終身教育軌道上邁出步伐的人,最有體會。

  在上海市學分銀行的儲戶中,記者發現了2016年度“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鵑偉的身影。李鵑偉是上海地鐵維修保障有限公司車輛分公司制動班班長。2014年,這位年過五旬的“地鐵醫生”來到上海開放大學,開始為期兩年半的在職本科學習。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坐在教室認真聽課,李鵑偉的動力正是來自於地鐵。面對超大規模地鐵網絡的發展,智慧化檢測、自動化數據採集、大數據分析等高科技手段,也開始引入列車檢修工作。地鐵在進步,“地鐵醫生”的醫術不進步怎麼行?!

  在上海開放大學,通過英語學習,李鵑偉對進口空氣彈簧元件的認知大大提高,由李鵑偉工作室承擔的《多車型空氣彈簧試驗設備操作法》項目,後來為企業節省下80萬元的研發成本,並申請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終身學習需要每一位學習者沿著自己原有學習基礎不斷走下去。”袁雯説,學分銀行如同為每一位學習者鋪設好臺階。或許不久的將來,一位用戶在學分銀行的所有存儲記錄,不僅標識著個人終身學習的軌跡,這些具有公信力的個人學習信息記錄,也會徹底改變用人單位“唯學歷論”的人才評價觀。因為,比起一紙文憑,在客觀評價人才方面,學分銀行提供的信息更豐富,也更全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