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半年報:銀行網點改造戰役

2017-09-04 10:20:32|來源:北京商報|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大舉壓境,迅速改變著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和消費需求,也倒逼越來越多銀行由智慧設備替代人工,線下業務走到線上。據剛剛悉數亮相的銀行中報顯示,上半年國有四大行網點進一步“瘦身”,員工數共減少2.56萬人;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銀行將互聯網企業拉進自己的“朋友圈”。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銀行互聯網化仍是大勢所趨,開立賬戶、簽約網銀等非現金業務將由智慧櫃檯辦理,低效能網點也將縮減轉型。

  “大象”再瘦身

  數以萬計的物理網點曾經是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競爭優勢,被視為獲取低成本資金的“護城河”,但在互聯網金融尤其是移動支付的衝擊下,這些規模龐大的基層物理網點反而成為大銀行的包袱,低績效網點近年來面臨著“關停並轉”的命運。

  據剛剛披露完畢的上市銀行中報顯示,四大國有行的網點還在進一步“瘦身”。其中,截至2017年6月末,工行物理網點16270家,比2016年末減少159家,與2015年同期減少的87家相比,也有加速“瘦身”之勢;建行截至上半年末網點數14960個,比2016年末減少25個。

  裁撤網點的同時,四大行的員工數也在縮減。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上半年四大國有行員工數共減少2.56萬人,其中工行減少7676人、農行7243人、建行6434人、中行4241人。

  相對應的,銀行自助終端數量則在不斷提高。截至6月末,建行在運行的自助櫃員機97717台,較上年末增加183台,投入運營自助銀行28568家,新增696家;中行智慧櫃檯投放增勢更為驚人,達到11245台,比年初激增4344.66%;農行同樣大力推進網點標準化管理轉型和智慧化升級,截至6月末,在網點共投放“超級櫃檯”3.6萬台,覆蓋了90%的物理網點。

  北京商報記者從多家國有銀行人士處了解到,智慧櫃檯目前普遍能消化包括開立借記卡、簽約網銀、列印流水在內的10余項耗時長、擠佔櫃面資源嚴重的非現金業務,不僅能解決排隊時間長這一飽受詬病的老問題,銀行業務處理效率也成倍提高。

  對於銀行轉型的原因,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卿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銀行業務轉型一方面是因為息差收入降低,傳統靠規模增長、享受高額息差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另一方面金融去杠桿和監管加強,使得同業業務受限而經濟環境變差,又使得企業貸款壞賬率提高。所以零售銀行和交易銀行等成為銀行業務轉型的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李虹含進一步分析稱,銀行互聯網化發展、大型網點建設逐漸減慢或者網點逐漸減少,已是一個勢不可擋的趨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在不管是手機類的移動終端,或是互聯網類的網絡終端發展,都使得大量的客戶開始能夠接觸到比較便捷的零售業務操作,而對銀行網點來説,它所服務的更多是零售客戶。

  全面發力線上化業務

  除四大國有行外,股份制銀行也紛紛對網點進行著“改造”。例如招行在今年的半年報中提出,要加快網點轉型與配套流程優化,同時深化“移動優先”策略,通過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的方式,實現輕運營和客戶體驗提升;平安銀行將網點定位為線上化的“前哨”,力求打造智慧化的“不排隊網點”;中信銀行上半年新建綜合網點面積從2014年以前的1000-1500平方米下降至500-800平方米,疊加業務集中上收、網點服務配套調整等系列舉措,節約網點運營人員1832人;另有多家銀行推出網點智慧機器人,電子渠道交易替代率也超過九成。

  事實上,翻閱近兩年的銀行財報不難發現,“網點轉型”、“推進智慧渠道應用”等早已被大多數銀行寫進綜述當中,銀行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股份制銀行和城農商行並不像國有銀行一樣,線下網點已經鋪設得較為密集,反而還有很多地區並未覆蓋,因此,從財報披露的數字來看,不少股份行和城農商行的網點數量仍在上升。

  趙卿指出,營業網點的趨勢不是簡單的撤銷削減,而是在升級轉型和優化佈局,不斷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提升服務品質和增強用戶體驗。一方面,促進網點智慧化和輕型化,另一方面,加強網點人員結構轉型,促進操作類人員向行銷類人員轉型,減少櫃員的數量,增加行銷人員或建設行銷團隊。

  在網點“瘦身”、“變輕”的同時,各銀行業都加大了電子銀行的推廣力度。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貴陽銀行手機銀行客戶數量達33.45萬戶,同比增長165.48%;上海銀行、江蘇銀行上半年客戶數量也均有所增加,截至年中,個人手機銀行客戶數量分別為256.26萬戶、398.69萬戶,較年初分別增長17.53%、23.12%。

  直銷銀行也是互聯網衝擊下銀行轉型過程中的重要産物。半年報數據顯示,南京銀行上半年直銷銀行用戶凈增34萬戶,銷售額突破千億元;江蘇銀行上半年直銷銀行資産規模超290億元,北京銀行直銷銀行客戶達38.1萬戶,自成立以來資金量累計銷售額達65.2億元。

  在大力發展自身業務的同時,近年來,新興互聯網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的角色也逐漸由競爭向合作夥伴關係過渡,傳統銀行積極擁抱“互聯網+”、開展線上業務、與互聯網巨頭跨界聯姻成為市場熱詞。

  今年3月,建行聯手阿裡巴巴、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開啟了傳統銀行業與互聯網巨頭跨界“聯姻”的帷幕;6月,工行、農行、中行分別與京東金融、百度、騰訊金融科技確定合作關係。

  大量中小銀行也在列。目前,華夏、興業、中信銀行等都與互聯網公司開展了合作。

  就在上周,光大銀行再與京東金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從此前的産品層面上升到場景和用戶層面,進一步加強在大數據風控、用戶畫像、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優勢互補,拓展智慧客服、智慧投顧、消費金融等業務場景。

  去網點化的難題

  “銀行在這一輪新的經濟體系下,確實有很大的壓力,壓力來源於我們所有銀行都是成長於以網點為起點的機構,但是在新的經濟體系下,生産力很多是從互聯網上産生。”光大銀行總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楊兵兵説道,銀行之前也是個科技公司,至少比很多機構在科技投入上要多,只是原來銀行更多把科技當做一個生産工具,沒有煥發其生産力的金融。目前銀行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將科技力從生産工具轉為生産力,在轉變過程中,既要和優秀的科技公司合作,也要建設自己的科技力量。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互聯網公司在不少場景化服務方面仍略勝銀行一籌。京東金融科技業務部總經理謝錦生表示,銀行應該做電商,但是又不應該做電商。“應該”的理由是,從服務客戶的角度來講,客戶有對場景的需求以及後續對消費金融的需求,所以銀行應擁有這樣的能力;“不應”的理由是,電商業務的模式,建立供應鏈管理的能力,包括大量的日常運營、訂單的處理、售後服務,不該是銀行的核心能力。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銀行可以借助互聯網公司的電商能力。

  還需要注意的是,銀行此前在手機銀行、直銷銀行領域出現了大量同質化産品,目前與互聯網金融或金融科技公司“牽手”後,也有不少銀行推出了功能較為相近的銀行卡或服務。對於如何避免再度陷入同質化的競爭,李虹含認為,重點在於發展自己的特色,像一些銀行主攻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的互聯網化,還有一些銀行主攻保險業務的互聯網化,再或是主攻對公業務支付結算的互聯網化,這些都可以是銀行努力或者是發展的方向。

  而與互聯網金融合作也並非銀行的“制勝法寶”。作為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安全保障一直是銀行發展業務的底線,例如即使在互聯網金融風起雲湧的當下,對於首次購買銀行理財産品而進行風險評估的客戶,銀行依然堅持著“親見親簽”的規定。楊兵兵表示,這一點不會改變,銀行自營理財第一次的風險評估必須要在線下進行,之後的評估可以在線上,基金、保險類産品的首次風評可以在線上。李虹含進一步表示,類似銀行開卡、保險箱業務、私人銀行業務等,也都還需要在銀行網點才能夠完成。

  北京商報記者 程維妙 王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