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7“上海寫作計劃”啟動,十年來近80名國外作家駐滬做兩個月“市民”“因為文學,我們相聚在上海”
走過十年的“上海寫作計劃”又迎來了新一批海外作家。墨西哥作家朱利安·赫伯特作品《結束之歌》(暫譯名)
以色列作家加麗特·達罕·卡麗巴赫《在世界邊緣找到你》(暫譯名)
西班牙作家凡妮莎·蒙特福特作品《島上沒有聲音的傳説》(暫譯名)。(均上海作協供圖)
“歡迎來到上海,你們將享受兩個時區的雙倍經驗,也會很快融入‘上海時間’。試試看,這兩個月一定不會白來。”一年一度的“上海寫作計劃”再次啟動。昨天在上海作家協會舉行的歡迎會上,雲集了來自阿根廷、西班牙、以色列等國的新一批駐市作家,他們將在滬體驗兩個月原汁原味的市民生活。計劃發起人、作家王安憶打趣道:寫作是寂寞的勞動,所以要有“上海寫作計劃”,將寫作人從天南地北召集來,聚一聚,聊一聊,“至少,讓彼此知道,世上有許多共同遭際的人”。
由上海作協主辦的“上海寫作計劃”十年來已累計邀請了近80名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作家駐市。每年夏末初秋,海外作家在上海風情中漫步、創作、尋夢。作家孫顒忍不住感慨:“剛創辦時曾遙想,如果可以堅持十年,定能産生一些影響力。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在不同的文學視野中會煥發出更多光彩。”
短短十年,每年駐滬兩個月交流中播下的文學種子,已結出豐碩成果。有的聚焦上海題材的作品已經面世;有的在上海生活的體驗融入了海外作家的素材庫;一些上海作家的作品被熱心的駐市外國作家翻譯推介至國外。恰如墨西哥駐市作家克裏斯蒂娜·卡斯特羅所説:“文學跨越了地理與心理上的許多鴻溝,這個寫作項目在我耳邊低語,無論什麼國家,哪種語言,文學從人與生命的閃耀中來———這正是我寫作時想要觸及的。”
“上海之旅滋養了我的寫作,它將永遠伴隨著我”
67歲的丹麥作家福勞德·歐爾森,昨天在現場朗讀了新作《辣斐德路上的克萊門公寓74號房間》。這部非虛構作品穿插了他在上海尋訪歷史建築的親身經歷,即將於9月中旬面世的《收穫》60週年紀念刊上首發。這也是《收穫》首次發表當代國外作家的非虛構文學,譯者錢佳楠是上海新生代優秀作家。
“我與上海的文學緣分實在不淺。”作為去年“上海寫作計劃”的駐市作家之一,歐爾森今年受邀再度來滬參與十週年紀念活動,他從包裏掏出自己的長篇小説《龍抬頭》中譯本,該書今年上半年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推出。他告訴記者,小説原著的不少情節取材自當下的上海。“麥家、余華都是我欣賞的中國作家,他們的敘事技巧給我不少啟發。”
歐爾森的經歷可視為駐市作家的縮影。新西蘭作家海蒂·貝利去年來滬時,與另兩位作家差點在霧雨濛濛中迷路,不過這也帶來靈感,她在上海期間開始動筆構思長篇小説《在上海的雨中》。英國80後新銳喬·鄧索恩,著迷于公園裏的廣場舞,對品嘗小吃也頗有心得,他的小説《上海小籠包》虛實相間,語言詼諧,令人忍俊不禁。保加利亞作家格羅茲戴夫認為,“上海寫作計劃”是通往偉大中國文化的一扇窗,他把對上海的觀察寫進散文集《中國故事和神話》。俄羅斯作家葉卡捷琳娜·雅科夫列娃曾出版過3部詩集,她覺得中國詩歌非常美,多次與上海作家切磋交流。
可以説,上海的生活經驗成了駐市作家的文學養分,他們慢慢了解上海的歷史,體驗這座城市發展的脈搏。“上海寫作計劃”一大特色,就是安排外國作家住進與民居比鄰的普通公寓。兩個月裏,除了與滬上作家探討文學的魅力、與大學師生交流做演講,駐市外國作家也會走街串巷、乘公交地鐵出行,浸染在上海獨特的市井氣息中。
“上海寫作計劃”並不要求作家定時交出與上海有關的作品。但王安憶自信地説:這段上海經驗一定會反映在他們將來的寫作中。“文學不是功利的”,她回憶起1983年第一次出國,就是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四個月的經歷令她感念至今。愛爾蘭詩人科爾姆·佈雷斯納克説過,寫作不僅僅是衝著結果去的,同時也是過程,“這是作家存在並回應世界的方式。上海之旅,滋養了我的寫作,它將永遠伴隨著我”。
駐市作家面越來越廣
身處歡迎儀式現場,不同語言在空氣中交錯。阿根廷作家瑪麗娜·波爾切利、印度作家塔考姆·拉吉夫、以色列作家加麗特·達罕·卡麗巴赫、保加利亞作家普勒甘諾夫操著各自的母語正在熱烈地交流……隨著“上海寫作計劃”影響力的逐年擴大,駐市外國作家也不再局限于歐美日等地。
“頭幾屆選擇範圍很小,後來慢慢擴大了,最困難的,就是在申請人中挑選出值得請的、有前途的、對文學有誠意的、能帶來新東西的作家,請他們與上海這座城市發生文學上的接觸。”王安憶説,2008年首屆計劃是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日本的3位女作家,近幾年,參加“上海寫作計劃”的外國作家的面越來越廣,多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能聽聽不一樣的聲音。
全世界的“寫作計劃”不計其數,王安憶自嘲“當初我們大概是最年輕無名的一個”,但她有信心,“上海寫作計劃”正在搭建中外作家文學交流的平臺,不僅讓海外寫作者走進上海,也能助力中國作品走出去。
作家陳村發現,他的小説《象》被翻譯成英文後,有駐市作家認真讀完並寫來一封長長的信,堪稱一篇紮實的文學評論。保加利亞作家、出版商格奧爾基·格羅茲戴夫曾遞給作家趙麗宏一份禮物,裏面有後者散文《鷺鷥》的保加利亞語譯本。“這實在是個驚喜,散文選譯者是保加利亞作家伊蒂莫娃,她也是此前上海寫作計劃參與作家,我們在上海結識後,她翻閱了我的作品英譯本,很有興趣,結果做了譯介。”趙麗宏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