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公司萬億資金“屯兵”理財市場

2017-09-11 14:42:53|來源:中國證券報|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A股公司萬億資金“屯兵”理財市場 警惕“脫實向虛”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974家A股公司購買了理財産品,規模相當於去年全年的127.5%。披露理財産品到期收益統計的413家公司中,38家公司理財産品到期收益高於上半年凈利潤。

  某上市公司高管指出,上市公司理財資金規模顯著增長與實體萎靡、傳統行業不景氣有關。此外,銀行對公貸款和理財産品收益率“雙高”助推上市公司理財資金規模爆髮式增長。業內人士指出,銀行貸款給上市公司時經常會變相銷售理財産品,即提高貸款額度,並要求公司將超出部分購買理財産品,以覆蓋利率上升增加的借貸成本,同時滿足銀行相應的業務指標。

  爆髮式增長

  據Choice統計,截至9月10日,今年以來已有974家A股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産品,累計規模9863億元;去年全年有774家上市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産品,累計規模7733億元。換言之,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9%的A股公司購買了理財産品,且購買規模相當於去年全年的127.5%。

  Choice數據顯示,近年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産品熱情高漲。2011年,全部A股公司購買理財産品的金額僅為27.5億元,2012年上漲至124億元,2013年暴增至1349億元,2014年達3473億元,2015年進一步上漲至5281億元,2016年年底已攀升至7733億元。

  數據顯示,年初以來,購買理財産品最多的A股公司為中國神華,3次共買入310億元;其後的新湖中寶累計購買72次,合計買入175億元;溫氏股份累計購買57次,共計買入164.5億元。新湖中寶、溫氏股份去年也位列排行榜前三。

  從所屬行業來看,製造業公司表現突出。在今年所有購買理財産品的974家A股公司中,692家屬於製造業,佔比71%,隨後是信息軟體業的4.8%和批發零售業的7.1%。經統計,製造業A股公司合計買入6244億元理財産品,相當於買入總額的三分之二。

  2017年上半年披露到期收益統計的413家公司中,38家公司理財産品到期收益高於凈利潤,其中ST明科、賢豐控股、*ST佳電等7家公司依靠投資理財産品“扭虧為盈”。如ST明科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481.03萬元,而其理財收益高達3115.75萬元,相當於凈利潤的兩倍還多。

  主業萎靡銀行刺激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産品不是‘禁地’,募投項目的開展一般有緩衝期,導致資金暫時無法投入使用,或者有時候根據業務結算週期,公司收到客戶結算款但還沒跟供應商結算,手上有餘錢……都可能導致上市公司出現閒置資金,適時理財有利於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收益。”一位上市公司高管指出。

  該高管告訴記者,上市公司用於投資理財資金主要包括自有閒置和暫時沒有明確用途的超募資金。“投向方面,十幾天、三個月左右的短期理財和半年至一年較長期的理財産品都是主流,前者利率在3%-4%左右,後者大概在5%左右。”

  某裝飾行業公司董秘表示,資金使用出現“斷層”促使公司購買理財産品由來已久,今年上半年公司理財資金爆發增長更多與實體萎靡、傳統行業不景氣有關。一些傳統製造業、産能過剩的行業,公司辛辛苦苦幹一年賺的錢可能還夠不上理財收益的零頭,甚至出現虧損。這種情況下大手筆進行理財投資能夠有效提升凈利潤、美化報表。

  “有些傳統企業IPO募投的錢還沒投出去,項目前景急轉直下。我認識的一家紡織公司就是理財大戶,當初上市募資的錢原本計劃投資建設五百家門店。等了幾年,線下門店卻受到電商嚴重衝擊,繼續建設肯定是要虧的,主業增長空間也有限,只好先買些理財産品當作權宜之計。”該董秘透露。

  某投行人士告訴記者,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攀升一定程度激發上市公司的投資熱情,很多情況下,銀行甚至在貸款之餘變相銷售理財産品。

  “銀行目前存款規模增長乏力,各銀行攬儲競爭激烈,不惜推出高收益理財産品吸引客戶,負債端成本的抬升導致資産端收益率不斷上行。這就會導致一方面負債端銀行理財産品收益率持續攀升,另一方面資産端對公借貸的利率也相應提高。”該投行人士解釋道,“對銀行來説,上市公司是相對比較優質的客戶群體,為了留住客戶,銀行給上市公司發放流動性貸款的時候往往會搭配銷售理財産品,以便於理財産品的收益能夠覆蓋貸款利率上升增加的成本。”

  警惕“脫實向虛”

  深圳某私募機構負責人指出,購買理財産品是上市公司靈活經營的一種方式,借助理財産品降低資金的閒置損失。投資受阻情況下,利用短期理財産品降低資金使用成本,適當時機再進行投資開發,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對公司的發展還是有利的。

  “但如果公司置主業而不顧‘鍾情’于理財,或長期主業停滯不前,不利用閒置資金進行業務改進、尋求突破,而將理財作為公司業績支柱會進一步導致大量資金‘脫實向虛’,並未投入到實體經濟發展中,”該負責人指出,“甚至有不少上市公司一邊募集資金,一邊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産品,存在相當大的資金浪費。”

  “如果用閒置募資資金購買理財産品需要提交董事會審議,用自有資金則不需要,這也會促使上市公司‘邊融資、邊理財’,”一位上市公司證代告訴記者。

  業內人士指出,上市公司應警惕長期依靠理財産品拉動利潤的行為。一來,募集資金投向理財産品違背投資者的初衷,最終將遭遇投資者“用腳投票”;二來,雖然理財産品難以打破剛性兌付,整體風險性較小,但目前仍有不少理財資金通過多層嵌套,投入高風險領域,仍存在一定虧損風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