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時代的“二次創業”

2017-09-13 10:10:0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一個是國有孵化器,一個是被孵化企業,他們在各自轉型後又聯手扶持雙創 科技創新時代的“二次創業”

  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總經理謝吉華、華平股份董事長劉焱覺得,過去5年,他們都經歷了“二次創業”。

  2010年4月,華平登陸深交所創業板,成為國內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多媒體通信企業。孵化出這家上市公司的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簡稱“楊創”)是國有孵化器,構建了“創業導師+創業投資+專業孵化”服務體系,被譽為孵化器行業的“楊浦模式”。

  對這兩家企業的負責人來説,按既定路線發展,似乎是一種理性選擇。然而隨著科技創新時代的到來,謝吉華和劉焱不約而同,選擇了“二次創業”發展之路。

  如今,楊創負責籌建的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正在打造全球技術轉移網絡,已在美國波士頓、英國倫敦等地建立網絡節點。華平通過“內部英才創業計劃”,創辦了5家子公司。兩家企業還攜手成立了眾創空間和技術測試驗證平臺,扶持創業團隊成長。

  頂住壓力佈局技術轉移網絡

  從成立時的6000多平方米舊廠房,到2012年末總資産達到30億元、服務企業近1600家,楊創的發展可謂迅猛。可是,謝吉華也感受到了這家國有孵化器的發展瓶頸:一是國資退出渠道不暢通,不利於對入孵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二是物理空間有限,企業流動性不足;三是專業化能力不強,與中國電信、騰訊等行業巨頭創辦的眾創空間有差距。

  這三個瓶頸如何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一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將進入科創時代,要讓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做技術轉移是必由之路。”2013年初的一次會議上,謝吉華這樣對員工説。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很難盈利,是“吃力不討好的活”。但謝吉華看準了這種業務的廣闊前景,認為上海擁有國際化程度高的獨特優勢,能夠打造全球技術轉移網絡,並成為其樞紐,所以孵化器轉型做技術轉移,大有可為。

  2015年4月,作為科技部與上海市政府合作項目,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在滬揭牌。東部中心致力於做“第四方平臺”,通過集聚、扶持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這類“第三方平臺”,提供技術交易、科技金融、産業孵化全鏈條服務,打通高校、研發機構、企業間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楊創還在市科委、張江高新區管委會支持下,到海外佈局技術轉移網絡節點,已在波士頓建設上海張江波士頓企業園,在倫敦設立上海創新中心(倫敦),還在加拿大多倫多、新加坡設立了分支機構。

  “這幾年,我們在技術轉移領域投資了15億元。作為決策者,我壓力很大。”謝吉華坦言,但他相信,這條“二次創業”之路的方向選對了。

  鼓勵員工創業擴大行業應用

  與謝吉華一樣,劉焱在選擇“二次創業”後,也感受到了壓力。

  2003年,這位航空系統退休教授級高工,帶領5名年輕人走上創業之路,研發視音頻網絡通信技術和産品。入駐楊創孵化器後,華平發展迅猛,僅用不到7年時間就成為上市公司。

  上市後,華平做了不少大單,但她覺得公司業務太單一,需要進一步拓展。2014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傳遍神州,給這家企業制定新戰略帶來了啟發。華平管理層經過“頭腦風暴”,提出了“內部英才創業計劃”,鼓勵有能力、有激情的員工投身雙創,將視音頻網絡通信技術應用到更多行業。結果,6個創業團隊應運而生,分別開拓視頻銀行、數字化手術室、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智慧鋼琴、平安城市等6個“視訊+”項目。

  “除了在線教育成為事業部外,其他項目都成了華平的子公司,我們共投資6000萬元,分別佔股75%—80%。”劉焱告訴記者,“上市公司每月都要公告,這些投入對我們是有壓力的。”好在經過一年多發展,5家初創企業都研發出了産品:視頻銀行客服終端已在一批銀行網點等公共場所布設,免除了客戶長時間排隊之苦;數字化手術室為手術管理和教學提供高清影像,已在上海長海醫院使用……其中,智慧鋼琴創業團隊由劉焱的兒子劉曉露領銜。彈鋼琴是他兒時的夢想,但那時家裏買不起鋼琴,母親只給他買了電子琴。劉曉露決定利用視音頻通信等互聯網技術,打造一種讓學琴變得更快、更有樂趣的智慧鋼琴。如今,這個産品已經問世,即將在今年全國雙創活動周主會場亮相。記者看到,智慧鋼琴的琴鍵上方有一塊長方形大屏,用戶通過點擊操作,可以在“瀑布流”等多種模式下學習彈奏,並可聯網下載鋼琴名師的教學視頻。它還能自動彈奏,模擬130多種樂器的發音,成為家庭音樂娛樂終端。

  今年7月,華平免去劉曉露總裁、副董事長職務,讓他全身心投入創業。“我已經75歲,本想儘早退休,但現在兒子去創業了,我只好繼續頂著。”劉焱的話裏,透著甜蜜的無奈。

  聯手釋放技術資源扶持雙創

  “二次創業”的風雲際會,讓楊創和華平再度聯手。過去,它們是孵化合作關係;而今,都立志做平臺型企業的它們正在聯合打造産業微集群。地理位置則讓雙方合作更為便利——東部中心和華平都已落戶楊浦區灣谷科技園,成了“鄰居”。

  華平推出“內部英才創業計劃”後,楊創副總經理、東部中心執行總裁顏明峰與劉焱等人探討:華平能否再推出外部創業計劃,成立技術測試驗證平臺和眾創空間?按照顏明峰的構想,東部中心作為“第四方平臺”,要推動一批技術創新型企業發展成平臺型企業,即通過釋放企業的技術資源實施“開放式創新”,並借助眾創空間集聚創業資源,從而形成産業微集群。

  此次探討後,華平騰出一個樓面,設立了眾創空間hopingspace,並把一批視音頻通信測試驗證設備和雲平臺對外開放,供其他企業使用。迄今為止,華平技術測試驗證平臺已服務151家企業,20家企業入駐hopingspace。在專業化平臺的支撐下,入孵企業已開發出遠程康復系統、手掌靜脈識別儀等創新産品,獲得了投資人青睞。

  今年6月揭曉的上海市眾創空間“三化”(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培育立項名單中,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和華平眾創空間皆榜上有名,分別入選國際化和專業化眾創空間,將獲得市科委為期3年的重點培育。展望未來,謝吉華和劉焱都滿懷憧憬:“未來5年裏,楊創要助力上海成為全球技術轉移和交易網絡的樞紐,撬動100億元規模的科技金融資本。”“曉露説要再做出一家上市公司,用智慧鋼琴革新音樂教育模式,我會全力支持他。”

  在科技創新時代,這兩位企業家將繼續“創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