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抓住核心 發展“踏實而穩妥”

2017-09-21 09:37:5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聽書記説·黨建引領促發展 閔行:抓住“核心和靈魂”發展“踏實而穩妥”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圖:新開放的閔行區浦江郊野公園。本報記者趙立榮攝

  在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下,“小步快跑”的閔行區將城區定位精準聚焦“2040”,站上更高平臺,著眼長遠謀篇佈局城區各項工作,提出“到2020年打造生態宜居的現代化主城區”目標。

  曾經上海人概念中“市郊結合部”的閔行區,城市化率已經超過95%。而在上世紀90年代“撤二建一”時的閔行區,這個數字還不到20%。

  20多年時間,外行人眼裏,閔行區的城市化進程紮實而平順;懂門道的,則會特別提到其中更具含金量的“均衡”二字———當下的閔行區,教育綜合實力、醫療衛生佈局、公共文化服務、城區生態環境、便利生活圈和就業模式……任何一項都有“單挑”強者的實力。

  在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大背景下,“小步快跑”的閔行區將城區定位精準聚焦“2040”,站上更高平臺,著眼長遠謀篇佈局城區各項工作,提出“到2020年打造生態宜居的現代化主城區”目標。

  翻看如今的閔行區“名片”,無數“抬頭”光可鑒人:國家産城融合示範區、國家知識産權示範城區、全國文化先進區,同時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國家生態文明先進示範區、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明明可以拿這些光環“説事兒”,但閔行區委書記朱芝松偏只強調一點:“黨的建設,才是這些年推動閔行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唯一的核心和靈魂。”

  黨建引領,摸索出“啃硬”的閔行模式

  外人眼中,拆九星市場,無疑自拆搖錢樹。但這,卻是閔行區經濟結構深度轉型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後,閔行區鎮村兩級集體經濟一度發達,但到了一定時期,卻帶來了掣肘與瓶頸:粗放式發展後勁不足,單位土地産出效益低。轉型,是閔行區提升經濟能級、優化産業格局的必由之路。

  但轉型,也就意味著要動奶酪、動利益。以九星市場為例,拆除市場之前,集體經濟組織每月租金收益近億元,拆除市場就是真金白銀的巨大損失;對村民來説,每戶年均房租收入80萬至100萬元,不少人靠著市場就業,關閉市場就是斷了經濟來源。

  難啃的硬骨頭面前,閔行區委、區政府明確:舉全區之力幫助九星村完成改造轉型。除了區級、鎮級層面成立相關轉型改造工作領導小組外,依託九星村黨委成立了九個工作組,直接與村民、商戶對話。400多名工作人員,統一思想,主動上門溝通,宣傳政策、講解形勢、分析利弊,挨家挨戶做工作。他們將每家每戶的利益得失逐一講清,不回避矛盾,不掩飾問題,打消了村民及商戶的顧慮,讓他們明白轉型勢在必行,現在的“舍”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得”。村裏一批德高望重的老黨員現身説法,推動形成了簽約高潮。

  就是這樣的“啃硬”模式下,去年以來,閔行區先後拆除近20個大型市場,涉及商戶數千家,總體進程平順。

  黨建引領,幹部有了身先士卒的擔當

  去年以來的“五違四必”區域綜合環境大整治中,“許浦速度”幾乎成了閔行區的代言詞———這個曾是閔行區最臟亂的“都市黑村莊”,僅用51天時間拆除違法建築57.7萬平方米,取締無證無照經營企業565家,清撈河道垃圾500噸,清運建築垃圾78萬餘噸。

  當外界紛紛試圖拆解這個速度背後的關節點時,閔行區卻毫不掩飾:“就是從黨員幹部開始推動。”這次整治,從村集體的大企業拆起,從黨員幹部的家裏拆起。有村民看到某幹部家新蓋的四層樓房一夜之間被推倒,不由心服口服,二話不説,主動掀去自家違搭的頂棚。

  “一個區的各項工作,其核心在人,在於有一支關鍵時刻站得出、靠得住,有責任、有擔當的幹部隊伍。”朱芝松這樣理解,“以黨建為引領,推動各項工作,其更深刻的意義在於,要讓幹部能有身先士卒的自覺意識。”

  “五違四必”整治中,七寶鎮在全區率先要求全鎮黨員幹部帶頭申報自家違法建築情況,帶頭自查自拆違建,帶頭動員親屬主動拆除違建,並簽署承諾書張榜公示接受公眾監督。同時,鎮規建辦等職能部門對自查數據進行核查,對自查數據與實地核實不符或被群眾舉報查實的個人,依據不同情況在自拆或強拆違法建築後給予誡勉談話、通報批評、調離崗位、停職檢查、責令辭職或免職處理等黨紀政紀處分和組織處理。建立違法建築一票否決制,將拆違控違行為與幹部職務晉陞等掛鉤。起初,個別黨員幹部的確抱有觀望心態,後來發現這是動真格,“群眾都盯著,這次不做榜樣,以後説話做事腰板就硬不起來。”

  黨建引領,練就妥妥的“圈粉”能力

  居住著近4萬人的上海康城,曾是令人頭痛的“大居”:小區內一度群租成疾、盜竊頻發、矛盾集聚。結合“創全國文明城區”行動,閔行區在上海康城重點推廣“田園模式”———以社區黨建為引領、以小區平安建設為切入口,將物業、業委會、居委會和社區民警等各類資源團結到一個平臺,形成居民自我治理的良性循環。在這個新平臺上,小區加裝了1900多個高清視頻監控探頭、改造了門禁系統和消防設施,社區新媒體上少了抱怨與吐槽、多了主人翁姿態的建議與探討。不到兩年,安寧與祥和成了這裡的新標簽。

  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就是看能不能在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上做加法,有沒有“圈粉”的能力———這是閔行區的理解。去年以來,結合區域內100家鄰裡中心的建設,閔行區將其定位為黨組織服務、凝聚、教育和引領群眾的綜合性服務陣地,不僅包含群眾所需的醫療健康、生活服務、文體教育和公益互助,還有個性化選項。除政府下沉的公共資源外,還依靠黨建聯建平臺,交由社會組織、駐區單位提供多元服務。截至目前,已建成的35家鄰裡中心,每月服務群眾超過4萬人次。

  黨建引領,讓閔行區經濟轉型發展有了可以騰挪的新空間,讓各項工作推進有了可靠的幹部隊伍優勢,也讓社會事業發展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抓住了這個核心和靈魂,邁向‘現代化主城區’的每一步都將踏實而穩妥。”朱芝松這樣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