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服飾織繡文化展亮相申城

2017-09-21 17:20:48|來源:人民網|編輯:陸琲嘉 |責編:尹紅燕

  原標題:華服典章——廣西壯族服飾織繡文化展亮相申城

  人民網上海9月20日電(賈一亮 屠知力)9月20日上午,“華服典章——廣西壯族服飾織繡文化展”,在上海紡織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上海紡織博物館與廣西省民族博物館合作舉辦,展期至11月4日結束,共展出一百餘件(套)壯族服飾織繡珍品。展覽為國慶和中秋假期的魔都又增添了一抹亮色。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更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壯族先民是我國南方稻作文明中最早栽培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並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安居樂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幹欄建築文化、糯食文化、織錦文化、服飾文化、銅鼓文化、山歌文化等等,成為燦爛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壯族服飾織繡文化是壯族歷史與文化的集中體現,蘊含著壯家兒女辛勤的勞動,又體現了他們的聰明技巧,表達出他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不同歷史時期或不同的壯族支系,其服飾也不盡相同:或厚重,或簡樸,或頭飾相異,或服裝款式不同,或花紋繁簡不一,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特點。

  宋代時,廣西左、右江一帶的方紋炎布錦和花束錦馳名嶺南。明萬曆時期,廣西壯錦成為朝廷貢錦。清《廣西通志》載“壯錦,各州縣出。壯人愛彩,凡衣裙中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雜以織布為花鳥狀。遠觀頗工巧炫麗,近視則粗,壯人貴之。”壯錦質感厚重柔軟,多以幾何紋和自然紋連續結合,主要有四方連續紋、二方連續紋和平紋;紋飾主要有萬字紋、回紋、水波紋,圖案有梅花、蝴蝶、花籃等。

  壯族刺繡主要用五彩絲線或絨線在衣服、褲子、肚兜、圍裙、頭巾的邊緣或鞋面上刺繡,刺繡時僅憑構思和嫺熟的技巧,飛針走線,繡出各種佈局工整對稱、構圖合理巧妙、線條流暢、色彩斑斕絢麗、寓意豐富深刻的花紋圖案。刺繡花紋多為含有吉祥意義的荷花、麒麟、葫蘆、四齣錢、花卉和福壽等,並以弦紋、水波紋、方格紋、雲雷紋相襯,充分表現了壯族婦女精巧的手藝和典雅的審美情趣。

  服飾織繡文化是民族物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民族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服飾之美的背後,是這個民族的生産方式、風俗習慣、宗教禮儀、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審美心理、藝術傳統和價值取向。

  上海紡織博物館希望通過這樣的展覽,能讓更多人對領略到服飾所傳達的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引起更多的對民族文化遺産的關注與保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LOCAL201709202013000457296462791

  廣西壯族服飾織繡文化展現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LOCAL201709202014000117244824775

  廣西壯族服飾織繡文化展共展出一百餘件(套)壯族服飾織繡珍品(孫中欽 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