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朱鹮藝術館中的展品 主辦方供圖
在藍得透明的晴空下展翅,在鬱鬱蔥蔥的樹木間昂立,在蘆葦盪漾的淺灘捕食,畫家們筆下的朱鹮姿態萬千,卻都美得讓人情不自禁地屏息凝神。昨日(9月23日)上午,“朱鹮藝術館”在寶山區大場科技創意園舉行揭牌儀式,而《朱鹮之戀》藝術展同期拉開帷幕。館中展出了宋玉成、虞升、龔卓、李健、沈瑋等畫家的數十幅以朱鹮為描畫主體的作品。展覽規模雖不大,但每幅作品中的朱鹮都美得與眾不同,細細品賞意味無窮。
坐落在校園旁的“朱鹮藝術館”由上海大學耕樂堂文化工作室策劃建立。“耕樂堂”創辦人、作家陳歆耕説:“花鳥魚蟲是中國繪畫藝術不變的題材,之所以將目光聚焦朱鹮,是有感於朱鹮的美和忠貞。”
朱鹮為世界珍禽。因它飛翔時,會露出潔白羽翼下迷人的緋紅,在陽光映射下,它猶如移動的“紅寶石”,有“鴻運當頭”之意,所以被人們譽為“吉祥鳥”。除了美好的寓意外,真正觸動陳歆耕的是其忠貞:“朱鹮也被尊稱為‘愛情鳥’,這鳥雌雄一旦配對,即終身不渝。就連陳忠實先生都曾用《拜見朱鹮》為題撰文,表達崇敬之情。”
圖説:有畫家認為,展覽主題有現實意義,在藝術探索上也值得稱道 主辦方供圖
“朱鹮藝術館”顧問、上海美術學院教授蘇金成説:“這個展覽中不僅主題很有現實意義,在藝術探索上也值得稱道。在十幾幅朱鹮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面對同一表現主體,藝術多樣性的可能。”
朱鹮曾長期生存于東亞多個國家。上世紀60年代後,因全球生態惡化等因素,它們曾瀕臨滅絕。1981年5月23日,中國社科院科考隊經三年艱辛尋覓,終於在陜西洋縣秦嶺南坡發現倖存的七隻朱鹮。經數十年保護、養殖,現已增加到2000多只。從此,中國洋縣成為朱鹮重新生長飛翔的故里和福地,國家生態文明的名片。
為了創作優秀的朱鹮作品,參展藝術家沈瑋幾番深入洋縣體驗觀察,而她筆下的朱鹮在不同季節羽毛顏色都有微妙變化。沈瑋説:“我癡迷于朱鹮,不只是因為它美,也因為它的生存狀態是衡量生態環境的標誌。我希望通過藝術創作讓更多的人知道朱鹮,有利於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
據悉,《朱鹮之戀》藝術展由上海大學文化傳播研究中心、陜西漢中市文聯、上海大學耕樂堂文化工作室、朱鹮藝術館共同主辦。京滬數十位文學藝術專家參加了揭牌儀式並參觀了展覽。展覽將延續到9月30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