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提出“三個轉型”打造與市民共享的文化生態地標
《巴黎聖母院》復排版中飾演埃斯梅拉達的希芭·塔娃吉。
《搖滾莫扎特》中飾演莫扎特的米開朗基羅·勒孔特。
音樂劇《保鏢》已經登陸文化廣場。(均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供圖)
從演出大型歌劇《賣花姑娘》,到奏響鋼琴協奏曲《黃河》和大合唱《長征組歌》,昔日的文化廣場,見證了上海不少重要的文化時刻。而從2011年重新開業至今,文化廣場又以全新的“音樂劇核心”定位成為上海文化設施版圖上的重要角色
剛剛過去的週末,滬上音樂劇迷圈持續沸騰著。由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與音樂劇《巴黎聖母院》製作人尼古拉斯·泰勒聯合製作的《法語音樂劇明星集錦音樂會》自週五起連續上演五場。演出中,《巴黎聖母院》復排版中飾演埃斯梅拉達的希芭·塔娃吉、《搖滾莫扎特》中飾演莫扎特的米開朗基羅·勒孔特等5位頂級法語音樂劇明星,將《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星幻》《搖滾莫扎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法語音樂劇的數十首經典歌曲輪番呈現,“點燃”申城舞臺。
早在演出前就引發樂迷的熱議,這股熱情也一直延續至演出結束,樂迷排起長長的簽售隊伍,尖叫與掌聲時時在大廳響起。與“倫敦西區”和“百老匯”出品所不同的是,法語音樂劇更偏重法蘭西的浪漫與抒情,以其獨特的曲風和審美在音樂劇版圖上獨樹一幟。這一次法語音樂劇頂級演員的強勢集結,不僅為滬上音樂劇迷拓寬了藝術視野,同時也標誌著文化廣場在音樂劇的海外引進中,走出一條多元化、國際化的發展之路。
上週日晚,在音樂劇迷們熱切歡喜的注視中,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為劇場許下了六周歲生日願望:“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劇院、成為音樂劇産業發展的風向標、成為市民共知的文化生態地標”。
從演出大型歌劇《賣花姑娘》,到奏響鋼琴協奏曲《黃河》和大合唱《長征組歌》,昔日的文化廣場,見證了上海不少重要的文化時刻。而從2011年重新開業至今,文化廣場又以全新的“音樂劇核心”定位成為上海文化設施版圖上的重要角色。六年來,文化廣場為近164萬人次的觀眾,帶來404台1414場演出。這意味著,平均每1.5天就有一場演出與觀眾見面,平均上座率超過七成。站在新的起點,作為一個現代劇場,在張潔看來,文化廣場有必要跳脫演出空間的傳統身份,打造一個新型劇場文化生態。為此,她提出三個轉型:“從經營劇院到經營劇院生態和生活方式,從單一經營功能到功能複合,從自身獨立發展成長到外部跨界合作、跨部門資源整合。”
文字的概念或許能從與劇院結緣的不同人群中尋找答案。六歲的文化廣場選擇與熱愛它的運營者、合作方與學者觀眾開起了“故事會”。
製作人梁一冰與文化廣場的故事繞不開舞臺劇《仙劍奇俠傳》。這個初涉舞臺劇行業沒多久的創作者,通過與文化廣場的合作,讓這個有著奇幻色彩的故事在舞臺呈現,一舉拿下千萬票房。她説:“文化廣場提供給小夥伴們大展拳腳的空間。”而這也正是文化廣場通過扶植國內原創,進一步向産業鏈上游發展的成功案例。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更感慨的是,那些他曾經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的國際頂級音樂劇劇目,沒想到多年後在文化廣場一一呈現,這其中,甚至包括一部男版芭蕾舞劇《天鵝湖》。他説:“劇場是一個築夢的空間。經由這個平臺,上海觀眾對於音樂劇的認知,不再只知道‘四大名劇’,更多的國家、語種的經典都能在此匯聚。”多元化、國際化的音樂劇演出格局,不僅為文化廣場樹立了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也讓尚處於音樂劇産業起步階段的中國市場,大大拓寬了藝術視野。
23歲的“廣場小白”與12歲的“小小白”一起登場。3年前的劇場門口的“檢票妹”成了與觀眾親切互動的“廣場小白”,和她擁有同一個名字的,是一支20多人的服務團隊,他們的平均年齡不超過23歲,平日裏不僅滿足現場觀眾飲用水、雨傘、絲襪、望遠鏡、毛毯等各種物品的遞送需求,同時還化身在線客服,與觀眾“暢聊”。如今,這個團隊又添新鮮血液——“小小白”,這群年齡不過十二三歲的孩子,從小觀眾轉型成為文化廣場的志願者,為觀眾傳遞熱情與快樂。兩人的故事裏,有傳統劇場禮賓向場務的轉型,也有劇場觀眾從觀演到參與劇場運營“反客為主”的轉型。而這正是其文化生態的一個縮影——劇場、觀眾、創作者不再只是孤立的個體,身份跨界融合,真正為劇場文化生態,帶來無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