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連接京滬,貫穿32個中繼站點,全長2000多公里,可實現絕對安全的保密通信 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開通
標誌我國已構建起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連接北京和上海,貫穿濟南、合肥等32個大大小小的中繼站點,全長2000多公里,可實現絕對安全的保密通信。昨天,中國科學院宣佈,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
結合“京滬幹線”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洲際量子通信。這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邁出了堅實一步。
“京滬幹線”項目2013年7月由國家發改委批復立項,由中科院統一領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項目建設主體承擔建設。整個項目建設週期42個月,去年年底完成全線貫通和星地一體化對接,經過半年多的應用測試和長時間穩定性測試,於今年8月底在合肥完成了全網技術驗收。
在量子通信中,單個量子在沒有中繼站的情況下,在戶外一般最遠只能傳輸100公里。怎樣讓它能跑完2000公里的長途?“京滬幹線”共有32個中繼站,每兩個站點之間的平均距離為62.5公里,這能讓“長跑”中的光量子及時接續“體能”,有效確保量子密鑰傳輸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問題。“京滬幹線”的開通,可滿足金融、政務、國防等領域上萬用戶的密鑰分發業務需求。目前,“京滬幹線”已在交通銀行京滬間遠程企業網銀用戶的量子保密通信實時交易,中國工商銀行網上銀行京滬異地數據的量子加密傳輸和災備,阿裏徵信數據的異地加密傳輸,以及量子加密流媒體視頻點播等項目和領域成功應用示範。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説,我國在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技術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未來將以此為基礎,推動量子通信在不同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産業鏈和下一代國家主權信息安全生態系統,最終構建基於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聯網。
同時,”京滬幹線“的建成和開通,將吸引和培育一批量子保密通信領域的上下游企業,使量子保密通信産業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