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升至78家 滬上美術館迎來美好時代

2017-10-18 10:02:3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五年從34家上升到78家 滬上美術館迎來美好時代

  週六上午到劉海粟美術館參觀大師的早期油畫和黃山寫生作品,下午去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看印度著名建築師巴克裏希納·多西的回顧展;週日在中華藝術宮呆一天,那裏有多個展覽正在舉辦……外企工作的石小姐本週末要接待外地來滬的大學閨蜜,兩個藝術愛好者的出行計劃裏圈定了多家上海的美術館。

  在上海,逛美術館已成為不少市民的生活方式。昨天在中華藝術宮召開的上海市美術館建設推進工作會議透露,十八大以來,上海的美術館事業進入跨越式發展時期,已成為承載城市精神的文化陣地。據統計,過去的五年間,本市美術館數量從34家上升到78家,增加了130%,累計舉辦各類展覽2024項,吸引觀眾2230余萬人次。

  成績源自上海在美術館軟硬體建設上的大力投入。近幾年,滬上改建、新建了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昊美術館等一大批美術館,在數量和門類上極大地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些美術館定位明晰、特色鮮明,包括國有美術館、國有機構美術館、民辦非企美術館、民辦公助美術館等,在空間佈局上覆蓋中心城區和部分遠郊地區。

  展覽品質是美術館的生命線。滬上美術館積極探索館藏的活化和利用,以完成文化部藏品普查工作為契機,率先在國內推出藏品固定陳列區,例如中華藝術宮《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代美術之源》、劉海粟美術館《“再寫劉海粟”藝術大展》、朱屺瞻藝術館《朱屺瞻書畫精品展》。部分因場館面積等原因無法呈現固定陳列的美術館也對館藏作品進行了梳理,如陸儼少藝術院《典·藏———陸儼少書畫文獻捐贈回顧特展》。

  各個美術館資源分佈不均,有些展館的展品來不及展出,有些展館卻面臨無物可展的尷尬境地,如何解決?上海給出的應對措施是讓藝術場館相互“借用”資源,建立“1+16美術館資源合作機制”。“1”是指以中華藝術宮為核心的市級美術館資源;“16”是指16個區的各級、各類美術場館以及民營美術館。這一機制的建立,逐步形成了市區聯動、協同發展的工作格局。眼下正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舉辦的《楊可揚版畫展》便是這一機制的産物。該展覽中亮相的100余幅楊可揚版畫藝術精品均借展自中華藝術宮。

  在充分挖掘海派美術資源的基礎上,本市美術館致力於公眾審美素養的普及,積極打造美術館教育平臺,推出了“中華藝術宮之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噸半”、徐匯藝術館“美育卡”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公共教育品牌。配合藏品展覽的公共教育活動更是精彩紛呈。以劉海粟美術館為例,配合《“再寫劉海粟”藝術大展》,舉辦講座、紀錄影像播映、藝術賞析、手工坊、繪畫臨摹等各類活動近130場。

  “可以説,無論什麼時間來上海,都可以在美術館找到喜愛的展覽和活動。”有人這樣感嘆。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本市美術館共舉辦展覽483項,教育活動1588場,觀眾達352萬。在剛結束的國慶長假期間,共舉辦展覽69項,教育活動212場,參觀人次20.8萬……多項指徵顯示:上海正迎來美術館發展的美好時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