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解讀2017年高考語文上海卷命題特徵 傳統文化點滴滲透語文高考
在今年全國各地的語文高考中,傳統文化試題普遍增多,考查的內容及方式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在昨天舉行的2017考試評價國際研討會上,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解讀了2017年高考語文上海卷的命題特徵。業內人士認為,傳統文化理應在語文高考中得到傳承和發揚。
2017年的高考語文卷,傳統文化的內容從分值到考查內容和方式均有變化。近年來,傳統文化的受重視程度正不斷提高。在2014年教育部全面啟動的新課程標準中,“文化傳承與理解”被列為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之一。審編中的部編教材也加大了傳統文化的比重,以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六個年級12冊教材中共有古詩文132篇,佔比30%左右,比原人教版增加了55篇,增幅達80%。借此東風,2017年高考語文上海卷通過考查內容和方式的改革,讓傳統文化的氣息更加濃郁。
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相關學科負責人表示,2017年高考語文上海卷增加了一個板塊———積累與運用。過去,文學常識類試題的主要出題方式是“給上句默下句”,而且不涉及作品、作者。但今年的試卷增加了理解性默寫、新情景應用等試題,對考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高考語文上海卷中,文言詩文框架通常由一篇詩詞、一篇史傳類文言文、一篇文學類文言文構成。從2014年到2017年的選材來看,作者均為大家,如李白、杜甫、陸游等,作品內容對考生具有正面、積極的引導作用。分值方面,從2014到2017年,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試題分值從43分提升至47分。在今年的試卷中,這一部分的分值佔全卷31.33%,達到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高考語文上海卷中,除了與傳統文化直接相關的試題,現代文部分也有傳統文化的隱性浸潤。
以第二篇現代文《相思》為例,文章講述了一位地質工作者常年紮根大西北,為建設祖國而奮鬥的故事。主人公身上展現的家國情懷,不但是修身立德之本,也是民族的精神道統。而文章的表現手法,也具有熔古鑄今的特點———“夜半鐘聲到客船”等詩詞的化用、竹子等傳統意象的出現,令這篇現代文充滿了古典意趣。
有專家表示,語文高考不僅是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還是一場為高校選拔合適人才的考試,因此同樣還要關注傳統文化試題的考查、區分功能。根據對2017年高考語文上海卷傳統文化試題的分值分佈、標準差等數據的分析,這一部分的考查、區分功能是相當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