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藝術節:秦腔 湘劇佳作亮相

2017-10-31 10:41:05|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國際藝術節|傳統戲曲綻放魅力:秦腔、湘劇佳作亮相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圖片説明:秦腔《易俗社》劇照

  在今年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中華傳統戲曲多樣,不僅有京劇《大宅門》,還有秦腔《易俗社》、湘劇《月亮粑粑》、壯劇《馮子材》等。這些劇目不僅展現了傳統戲曲的藝術成就,更在形式和內容上新意迭出。

  易俗社的人演易俗社的故事

  魯迅先生曾為易俗社題寫“古調獨彈”匾額,田漢先生曾把易俗社和莫斯科大劇院、法國芭蕾舞歌劇院並稱為“世界三大最古老的劇社”。為了弘揚和傳承“易俗精神”,西安秦腔劇院集易俗社老、中、青三代人,邀請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盧昂教授擔任總編導、導演,打造了秦腔《易俗社》。

  該劇以“護社”“拜師”“創排”“追隨”“登臺”“堅守”“圓夢”七場戲來展示易俗社從初創到解放初期,近40年的崢嶸歲月。盧昂説:“這是我排的第50個戲曲。一直想為戲曲人排個戲,《易俗社》就是戲曲人自己的歷史和故事。這部劇可以讓更多人看到東方戲曲人是怎樣的存在。一百年前,這些戲曲人用戲曲的方式啟迪民智,一直在堅守。”

  《易俗社》一大看點就是採用“虛實”兩條線。“虛線”由演員通過舞臺表演、唱腔來呈現;“實線”則在每場幕間,將易俗社百年變遷的珍貴歷史資料,採用視頻投影到無縫紗幕上的方式來展示,通過多種舞臺呈現形式,讓觀眾聆聽到易俗人的心聲、觸摸到易俗人的艱辛、體悟到易俗人的堅守……

  11月1日、2日,秦腔《易俗社》將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西安秦腔劇院副總經理、易俗社社長惠敏莉在劇中飾演林夢蕓,她希望借此推薦易俗社這個古老的品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片説明:湘劇《月亮粑粑》劇照

  小小舞臺演繹30年的堅守與奉獻

  湘劇,是湖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闊別多年再次來到上海。湖南省湘劇院湘劇《月亮粑粑》將於11月1日、2日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演出兩場。

  《月亮粑粑》根據真實人物原型創作,是個關於堅守與奉獻的動人故事。全劇從20世紀80年代中起,講述了山村女教師秦雅雲在貧困小山村,繼承父志,紮根山村,甘於清貧、堅守理想,代課整整30年,將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送出鄉村的故事。如何在舞臺上展示一所鄉村學校30年的時代變遷?該劇以跳躍的手法實現了舞臺的推、拉、搖、移,呈現了時代在舞臺的自由轉換。

  首演至今,該劇獲第五屆湖南藝術節田漢大獎;躋身“201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十台重點扶持劇目”、“2016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主演獲得文華表演獎;2017年又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項目”。該劇先後全國及湖南省十幾個地區演出九十余場,被廣大戲曲朋友稱讚為傳統戲曲與現代文化完美融合的典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