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市場亟須建立多元發行體系

2017-11-14 16:01:13|來源:光明日報|編輯:陸琲嘉 |責編:劉徵宇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具體到電影發行放映領域,則表現為市場需求精細化、分眾化的發展趨勢與商業院線粗放式、單一化的經營現狀之間的矛盾。中國電影人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紛紛行動起來,為建構多元的發行放映體系進行努力嘗試。

  “大”和“小”並存,多元創作呼喚多渠道放映

  去年,《百鳥朝鳳》出品人方勵為呼籲院線多排片一“跪”驚人,將文藝片的發行放映困境呈現在大眾面前。在以商業院線為主的發行放映體系中,大片往往能獲得大規模排映,而大多數中小成本的非商業電影卻面臨放映空間狹小的處境。尤其是一些藝術品質上乘、甚至“拿獎拿到手軟”的文藝片、紀錄片,對高企的宣發費用常常望而卻步。不只非商業片,在放映市場趨於同質化的情況下,中小成本商業電影也會在同檔期大製作排片獨大的擠壓下淪為“炮灰”。據估算,2017年上半年,80%的國産電影虧損,真正賺錢的不到10%.

  然而,與“大片”佔據銀幕的現象形成對比的,是類型題材日趨多元的“小片”創作及其背後客觀存在且與日俱增的觀影需求。藝術電影《路邊野餐》《長江圖》在大片雲集的商業院線爭取到了一定的票房空間;《記憶大師》《喜歡你》《羞羞的鐵拳》等中小成本影片的類型化探索也獲得了市場認可……近兩年,在商業片唱主角的情況下,一批中小成本影片獲得了觀眾的積極回應。這説明觀眾的喜好本就五花八門。移動互聯網時代,已擁有一定種類和品質積累的國産院線電影若想提高自身的吸引力,除了不斷升級換代影院設施、提升觀賞體驗,更需要適時調整發行模式,在開闢多種放映渠道上下功夫。

  借力互聯網,打開藝術片院線發行放映新局面

  觀察非商業片的宣發之路,打的基本都是“情懷牌”。《闖入者》上映時,導演王小帥寫公開信,呼籲“我的觀眾,請你挺我”;除了讓導演通過微博呼籲院線保留排片,《山河故人》還打出“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的心靈雞湯式宣傳語……這種行銷方式也許僥倖解了某部電影的一時票房之困,但若反復使用,就容易給人造成“用賣慘進行道德綁架”的錯覺。不僅如此,一味用引導大眾心理的行銷方式,也容易將非商業片的創作引上重話題、輕藝術,甚至為了發揮輿論效應而故意製造離奇情節或出位言論的歧途。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李春告訴記者,與商業片以最大限度調動最廣泛人群觀影的訴求不同,藝術片、紀錄片、特色電影大多擁有各自的文化和標準,其個性化的藝術表達、前衛的鏡頭語言、小眾的選材、對思想深度的開掘會挑戰普通人的觀影經驗。所以相對於票房成績,諸如文藝片發燒友、資深影迷等目標受眾的滿意度和業界對其藝術水準的專業評價更能體現它們的價值。這種特殊的放映需求與互聯網包容多元文化的特性剛好契合。比如,眾籌放映就為小成本文藝電影提供了一條與觀眾見面的渠道。眾籌放映一般由民間發起人自告奮勇和影院商談,確定時間、放映廳和票價,同時在網絡召集同好,達到目標人數後放映電影。去年,在觀影社交平臺“大象點映”的組織下,紀錄片《我的詩篇》完成了1000場眾籌放映。“大象點映”平臺的創始人之一吳飛躍告訴記者:“我們既幫助紀錄電影和藝術電影發行,讓它們在影院精準對接受眾,又把排片的主動權交給觀眾,讓每個有興趣的觀眾能自主選擇時間和影院,點播自己想看的電影,實現觀影者和創作者的雙贏。”隨著愛奇藝試水“文藝院線”專欄,視頻網站也融入這股為非商業電影鼓與呼的潮流中。不像實體影院為排片率錙銖必較,互聯網擁有海量存儲功能,對上線影片更加包容。該專欄已上線1500余部文藝電影,其中《路邊野餐》的點擊量突破兩千萬。不少業內人士看好這種線上發行模式,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曾評價道,眾籌放映、網上院線一旦成熟,可以不斷複製,為小眾作品開闢充分的展示空間。

  探索新方式,為電影找到“對”的觀眾

  雖然多了互聯網渠道,但那畢竟是輔助手段,非商業影片的發行放映仍以傳統影院為主。2016年年底,中國銀幕總數趕超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且新建影院平均每個有5.6個廳,多廳化影院成主流。能否將這些銀幕整合利用,針對不同觀眾群體的喜好提供個性化服務,成為今後影院經營乃至電影産業發展的關鍵。

  中國電影家協會發佈的《2017中國電影藝術報告》顯示,當下院線、影院經營同質化問題嚴重,有經營特色的影院數量稀少、檔期擁堵、院線排片壟斷、影院排片科學性不足等問題已成為制約電影放映市場發展的因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豐富影院多樣性,給優秀電影更多呼吸的空間,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等藝術影院多年來已做出有益嘗試,但因片源、盈利模式等障礙無法形成“星火燎原”之勢。在這種情況下,2016年10月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成立,萬達電影院線等參與院線承諾拿出分佈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個影廳作為首批加盟影廳放映藝術電影,保證每天至少放映三場藝術電影,同時每週至少保證10個黃金場次放映。成立一年多,藝聯已參與發行了多部藝術電影。除了藝術影院,校園影院也應成為電影放映的重要突破口。今年6月,作為教育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同推進的“全國校園電影院線”主體運營方,中教華影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宣佈成立。為優秀國産影片培養更多學生觀眾群體,正是他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2016年騰訊娛樂白皮書顯示,截至2016年11月30日,2016年中國觀影總人次12.46億人次,高於北美的11.84億人次。但在人均觀影次數上,中國未到1,美國卻達3.3.電影市場研究專家劉嘉據此得出結論,我國觀影人群年齡大多集中在15歲到35歲之間,中國電影業面臨著觀影群體層面不夠廣泛的問題。健康的電影市場不能只依賴年輕人支撐消費,我們必須向基數龐大的中老年、兒童等人群傾斜,進一步豐富他們的娛樂生活,培養他們電影消費的習慣。因此,除了文藝院線、校園院線,農村電影放映,電影進社區、進企業活動,盲人電影院,點播影院都在積極佈局,親子電影院、夕陽紅電影院等也應該成為影院建設的一種思路。儘管一些想法仍處於初步嘗試階段,但李春認為這些形式承擔了電影藝術普及教育的重任,作為電影分眾化的前端,將為今後更加成熟的發行放映機制做鋪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