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原創歌劇《賀綠汀》首演幕後

2017-11-22 11:13:21|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石麗敏
分享到:

  原標題:探訪原創歌劇《賀綠汀》首演幕後:一部大師劇讓這些“音才”有了第一次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從《牧童短笛》到《天涯歌女》,從《遊擊隊歌》到《嘉陵江上》,這些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中國名曲,正是賀綠汀寫給同胞們的民族之歌。本月20日至23日,原創歌劇《賀綠汀》在滬首輪連演。作為大師系列校園劇,它是不是一部用賀綠汀原作演繹的“大串燒”?

  在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幕後探訪中,上海音樂學院師生的回答極其肯定:這是100%純原創。當代上音人,作為晚輩校友,以一部六幕大戲致敬這位人民音樂家、這位上音老院長,其難度可想而知。為此,他們基於“雙一流”學科建設平臺,通過大師劇拉動全院所有係部資源,帶出一支青年“音才”為主的主創隊伍。

  作曲“一老帶三新”,音樂人才不可能從課堂上蹦出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速度差不多吧?”“加了詞,會不會有點快?”上海音樂學院排練廳內,大樂隊正在管弦合練《賀綠汀》劇中的《北風號》一曲,大提琴起、銅管齊出、豎琴點綴……聽了許久,院黨委書記、院長林在勇,悄悄將作曲博士徐可拉到一邊,對著譜子叮嚀了幾句。

  曲子是歌劇之魂。賀綠汀是作曲家,憑藉《牧童短笛》在俄羅斯鋼琴名家齊爾品“徵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比賽中拔得頭籌;投入左翼電影事業為《馬路天使》譜寫主題歌《天涯歌女》;在八路軍辦事處煤油燈下一夜之間連詞帶曲寫下《遊擊隊歌》;後又以近似歌劇咏嘆調的方式創作抗日救亡歌曲《嘉陵江上》……

  那麼,誰能為《賀綠汀》作曲呢?主創者“一老帶三新”: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音博導張千一教師負責“一頭一尾”的序曲和尾聲;而徐可、戴維一、邱曉柳3名青年曲作者,則攬下數十首劇中曲目的原創大任。那一首《牧童短笛隨想》這樣唱道:“蟲兒飛,雲兒行,多少春夏秋冬,誰家少年新牧童,故鄉遠笛,在我夢魂中……”

  從作曲、編劇、演員到導演,組織開展這樣的重大題材創作,也大膽啟用上音“青椒”, 讓他們有了許多“第一次”。“賀劇”導演劉戀是飾演《燕子之歌》中“周小燕”的花腔女高音,多年來參與執導多部經典歌劇,卻還不曾獨當一面導過原創大劇。

  即使她,也將更多更年輕的演職人員稱為“孩子們”,“有些孩子上臺亮相還不知先走哪條腿,那就從走臺的腳步練起。”林在勇也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表示,上音不是只給學生上課的地方,音樂人才也不可能從課堂上直接蹦出來,有上臺機會就給到他們每個人。

  出品人既策劃也寫詞,系統化原創平臺具有全學科拉動性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那一頓午飯,林在勇沒有吃好。吃到一半,音樂總監從排練現場打來手機,“這地方好像要有一首歌才對。”身為賀劇出品人、總策劃,林在勇放下碗筷,用手機寫起了格律詩風格的8句歌詞,十來分鐘發了回去,當場就開始排演。“很多任務必須立等可取,有時午飯只吃一個月餅。”

  不僅林在勇當了賀劇作詞,全院上下、全學科範圍,每一個係部都與賀劇緊緊關聯著,從聲歌係、管弦係到作曲係,還有舞蹈、舞美、數媒等,甚至藝術管理系師生也全程參與劇務。以往,上音出品的大戲往往出了主角、也請外智,但這部賀劇卻真正成為整個上音的原創平臺。林在勇認為,“這樣的系統工程,才具有對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的拉動性,才是辦學實力的體現和檢驗。”

  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的藝術院校,第一要務是培養人,第二是出作品,而成就原創作品的目的,也是為了成就創新人才。目前,上音“音才輩出計劃”專門扶持40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現已成功支持70多名優秀“青椒”,佔了全體青年教師的半數,而林在勇更希望“全覆蓋”。與此同時,對於在讀學子也有一份“天使投資”:“音才助飛計劃”,今年150項申請中獲批60項,其中的優才已獲業界大獎。

  在劇中,賀綠汀如真實生活中的他一樣,總是穿著普普通通的洋裝,卻揣著一顆中國心。他的音樂就像上海一樣融匯著中西,為人民歌唱,做時代歌手。從創作到學術,有“賀劇”也有“賀院”,上音還創建起“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力爭打造中國音樂學科體系建設和中華音樂走向世界的樞紐港,在藝術與學術上形成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國際聲譽、世界水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